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地名大會  >  地名文化 > 正文

獨具時代特色的北京地名

來源: 北京晚報   時間: 2019-10-09  15:39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北京城市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數以萬計的北京地名中,便有許多地名獨具當代特色,成為北京版圖上一個個鮮明的符號。新都、和平里、幸福大街、遠大路、八一湖、青年路、增光路、友誼路,每一個地名的由來,都有其淵源……

新都

因取“建設新首都”之意得名

新都位于海淀區東北部,今育新小區以東至建材城環島一帶。1949年以前這里多為荒地和農田,少有人煙,但黃土純度較高,無雜質,黏性強,宜于燒制磚瓦。1950年初華北軍事委員會成立華北公安局勞改處,在此組建勞改磚瓦廠,燒制磚瓦,以供給新中國初期的北京城市建設。1954年負責磚廠管理及安保人員就地轉業,勞改人員被遣送黑龍江。磚廠重新從京郊區縣招工補員后,取“建設新首都”之意,改稱“北京新都磚瓦廠”。此后在附近修建一條東西向的道路,稱“新都路”(今建材城東路、西路)。

當時該廠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磚瓦生產企業。1966年改稱“北京磚瓦總廠”。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初,在此興建了多家建筑材料的生產企業及宿舍區,因位于新都路兩側,故稱“新都”,公交線路設有“新都站”。

和平里

因表達熱愛和平之情得名

和平里位于東城區北部,元代為大都城北垣,明清及民國時期為北京城外郊區,當時只有幾十戶人家,后逐成居民區。1952年這一帶準備成立兩個街道辦事處,正好當年10月2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由亞太地區37個國家參加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其主題是維護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反對戰爭,增強各國之間的交流。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性盛會,為表達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之情,特將這里新成立的兩個街道之一命名為“和平里街道辦事處”,另一個命名為“渣子坡街道辦事處”。

1958年,兩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稱“和平里街道辦事處”。此后這一帶的街道、路面不斷增加,逐步由“和平里”衍化出和平里北街、和平里南街、和平里東街、和平里西街和和平里一區至九區等地名。

幸福大街

因“幸福生活萬年長”得名

幸福大街位于東城區東南部,據《北京市崇文區地名志》載:“此街北段,明代為柴市,故稱柴市口,屬崇南坊;清乾隆年間柴市不存,民國初期改稱火神廟街。南段原為義地和農田,無名稱。”早年間是一條坑洼不平、荊棘叢生的土路,路旁是又臟又臭的明溝。

1949年前后,這條路泛稱火神廟大街。說是大街,其實就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土路。北京解放后,在火神廟大街南段東側建起一片平房,形成居住小區,為紀念人民翻身做主過上幸福生活和因當時比較流行的“幸福生活萬年長”之提法而稱“幸福村”。1959年,其北部建起一片住宅樓,因南鄰幸福村而稱“幸福大樓”,簡稱“幸福樓”。

1965年市政部門對這一區域的道路進行整體改造,在合并多條街巷的同時,將道路加長、加寬,并鋪筑成瀝青路,使昔日的土路變成了寬闊的大街,因南段臨近“幸福樓”而稱“幸福大街”。

遠大路

因“農業生產前途遠大”得名

遠大路位于海淀區南部,呈東西走向,連接西三環與四環路,其得名源于60多年前的遠大農業合作社。

1953年冬天,海淀區東冉村的九個自然村從互助組轉變為初級社。1955年初成立了高級社,社員們希望農業生產前途遠大,故稱“遠大農業合作社”。

1955年10月28日,《北京日報》刊載了《遠大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初級社過渡到了高級社》一文,介紹了北京市郊區東冉村鄉遠大農業生產合作社從鞏固到發展,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及其經驗。同年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主持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將該文編入其中,并寫了一篇重要批語(今稱“對遠大農業合作社的批示”),同時將題目改為《一個從初級形式過渡到高級形式的合作社》,對遠大合作社的經驗予以肯定。

1958年遠大社與四季青社等合并,組建“四季青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四季青人民公社”。1971年所屬的“東冉村大隊”改名為“遠大大隊”,1978年11月藍靛廠大隊、老營房大隊與遠大大隊機場路北側的生產隊合并,改稱“遠大大隊”,原“遠大大隊”改稱“常青大隊”。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藍靛廠南側修建了一條田間路,后改成礫石路。上世紀八十年代翻建成柏油路,因東西橫穿遠大大隊轄域,時稱“遠大路”,后幾經改造,道路被取直、加寬,成為雙向城市干線公路,并正式命名為“遠大路”。

八一湖

為紀念人民軍隊的貢獻得名

八一湖位于海淀區南部,玉淵潭南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浚治成湖,以受香山新開引河上水。又在下口建閘,俾資蓄泄湖水,合引河水由三里河達阜成門之護城河。

1956年在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設中,為提高玉淵潭調蓄洪水的能力,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京機關和部隊等利用義務勞動,在玉淵潭南部的低洼地帶開挖了一個葫蘆形的湖泊,遂與永定河引水渠接通。全部工程僅用了25天,解放軍義務勞動達5.5萬人次,共完成土石方10.7萬立方,擴大湖面相當于玉淵潭原來湖面的二分之一。為紀念人民軍隊對首都建設做出的巨大貢獻,故將新開挖的湖泊命名為“八一湖”。

青年路

為表彰青年人義務勞動成果得名

青年路位于朝陽區中部,北起東壩路,南至朝陽路。歷史上處于朝陽門外十余里的地方,民國時在朝陽門通往通州的道路上,即十里堡與太平莊之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道,北至姚家園,大道旁有紅門村、佟家墳,附近多為農田及崗丘。

1959年10月朝陽區組織團員、青年參加修路的義務勞動。當時全靠鐵鍬挖土、小車推土,還有不少人是用筐抬土,勞動強度很大,不少人是利用休息日參加修路,雖然沒有任何報酬,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仍是很高漲,筑路速度很快,提前完成了修路任務。為表彰青年、團員的勞動成果,故將此路命名為“青年路”。

增光路

為表彰為國增光精神得名

增光路位于海淀區東南部,東起三里河路,西至西三環北路。明清時為京城官吏、客商、百姓西行的重要通道,此后只是一條不知名的鄉間大道,直到1949年以后,才得以開發建設。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經濟建設遭遇困難,海淀區電線廠試制成功了經濟建設急需的鐵鉻鋁合金鋼,填補了中國冶金工業生產的空白。此后該廠改建為北京鋼絲廠,為中國化工、運輸、軍事、儀器儀表等基礎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時,北京鋼絲廠門前是一條土路,每到雨季,路面泥濘不堪。為了生產運輸和職工出行方便,1965年在朱德委員長的關懷下,市政府及時修建了自甘家口到廠門口的柏油路。修成后,朱德委員長稱這條路是自力更生為國增光的“增光路”,從此這條路就被正式命名為“增光路”。

友誼路

為促進中日人民友好往來得名

友誼路位于海淀區北部,北起南沙河,南至后廠村路,40多年前只是一條田間大道,路面只有三四米,路邊自南向北分布著多個村落,附近為農田和荒地,俗稱“北大道”。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在北京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10月23日,《中日友好條約》互換儀式在日本東京舉行。為推動中日友好事業的發展,同年同月,經中央和北京市有關部門批準,以當時海淀區東北旺人民公社為主,吸收永豐人民公社和溫泉人民公社的冷泉大隊,成立了“中日友好人民公社”。隨后前來北京的日本友人大多要來這里參觀、交流。為便利交通,中日友好公社幾次修整轄域內的道路,并將“北大道”翻建成水泥路。因該路南北縱貫中日友好人民公社(今西北旺鎮)北半部,為促進中日人民友好發展,故稱“友誼路”。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