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養老托起湘潭老人幸福晚年
劉立姣
“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后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某種意義上講,老年人的現在就是年輕人的未來。目前,湖南省湘潭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61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1.3%,且每年老年人口不斷增加,湘潭人均壽命已達78.3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機構養老,是指以養老機構為主導,為老年人提供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養老機構可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最常見的有養老院、敬老院等。
現狀 全市養老床位2.2萬余張
家住岳塘區下攝司街道半邊街社區的張爺爺今年80歲,十多年前,感覺爬樓很費力,但又不想跟子女住,增添他們的負擔,于是家門口的一家民辦養老機構一開業,他就在這里預定了床位。
“別看我精神很足,但病還是挺多的,心臟就搭了3個支架,入住14年了,多虧這里工作人員的細心照顧。”張爺爺說,這家養老院環境舒適,前后有小公園,院內設施比較齊全,護理人員大部分來自農村,憨厚老實,比較有責任心,加上收費合理,很符合自己的養老需求,入住后,他一直比較滿意。如今,像張爺爺這樣的自理和半自理老人,這家養老院已經住了近80名。
市民政局老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湘潭市在加強基本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建設方面投入很大,先后建成了湘潭市、岳塘區、湘潭縣、湘鄉市、韶山市5個福利中心,以及中南地區體量最大的醫養結合項目湘潭市養老康復中心“老年養護樓”(市六醫院),改擴建敬老院60余所,建成城鄉養老服務示范點93個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60個。
目前,湘潭已基本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機構養老格局。目前,全市有公辦養老機構6家,農村敬老院62家,民辦養老院63家,加上各類養老服務設施項目,全市養老床位2.2萬余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6.8張,基本建成了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絡。
“室內像賓館,室外是公園。醫院在旁邊,生活好方便。”今年80歲的袁定安和82歲的老伴何子明入住湘潭市六醫院兩年了。得益于專業的醫療、護理及護工人員的照料,這兩年時間里,他們生活舒心,過得有滋有味,身體也越來越健康,愛好書法的他們時不時地會寫些作品豐富他們幸福的養老生活。
近年來,湘潭市以獲得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全國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全國首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為契機,堅持突出改革導向,強化政策創新,激發社會活力,有力促進了養老產業發展。養老環境、養老服務都大幅提升,不少老人住到養老院后,因環境好、生活更加充實,護理更加專業,普遍反映“比在家里好”。
痛點 風險高、人才少、監管難度大
雨湖區錦德老年公寓的負責人楊澤棟是“90后”,7年前投身養老事業。談及養老路上的感受時,他說,目前運營養老機構成本高、開支大、收益低,回籠資金很慢,加上老人屬于高危人群,運營風險大、危險系數也相當高。
他介紹,老人是比較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但是養老機構責任險賠付低,意外醫療最高只能賠付1萬元,一旦發生意外,養老機構就可能面臨難以繼續運營的風險。另外,養老護理人員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工資待遇低等問題,而責任又重致使職業吸引力不強,養老護理人員招聘難、流失率高,高層次的養老管理人員和護理員更是緊缺。
措施 完善養老機制 加強市場監管
今年,湘潭市已經組織多次養老調研工作。調研發現,養老機構、老黨員等對養老政策都非常關注,并盡可能地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提出了不少建議。市民政局也表示,今年湘潭市將采取有力措施,使各方形成合力,深入推進湘潭市養老產業的發展。
湘潭市將貫徹落實今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強化工作責任落實,推動將養老服務政策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年度績效考核范圍,完善協調機制,整合部門資源向養老產業傾斜,形成工作合力,確保政府政策明確到位,落到實處,為養老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養老機構的信用情況、等級上網一查就很明了,對群眾來說非常方便,也能倒逼機構規范經營,提升服務水平,打造養老品牌,同時,養老機構等級與政府扶持政策及資金補貼掛鉤,可以很好地促進行業規范,保障養老服務質量。”市民對此表示期待。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