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閔行區家門口養老服務新意多
傅翠芬
養老不離家,離家不離村,是很多農村老人生活的樸素愿望。上海市閔行區的唐引娟老人也不例外,她腿腳不好,還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自從老伴去世后便一人獨居,由于兩個女兒住得遠,她的老年生活質量大打折扣。自去年底,閔行區首家村級養老機構——梅隴鎮永聯村吳介巷長者照護之家開張后,她的生活難題解決了。“這里有人可以照顧我,真開心。住在這里,我都不想回去了。”唐引娟老人成為首批入住的8位老人之一,對這里的生活非常滿意。
閔行區老齡化程度較高,截至2018年底該區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5萬,超過戶籍人口總數的30%。自2014年7月被確定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以來,閔行區以構建“9073”養老服務格局為發展目標,多模式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形成社區嵌入式設施規模效應、機構與社區養老融合發展、農村“三助”齊頭并進的養老模式,不斷滿足社區居民對美好養老生活的需求。
發展家門口的養老服務
閔行區自2014年開始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以來,提出了“嵌入式養老”這一設想。2015年,區政府印發的《閔行區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確:到2020年,全區建成100個社區嵌入式綜合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城鎮社區居家養老15分鐘服務圈。當年,首個利用社區公建配套設施改建而成并擁有39張床位的微型機構投入運營,率先推進家門口的養老服務。
2014年至2015年,閔行區新增并投入運營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13家,為社區老年人養老不離家、不離社區提供了實踐經驗。2016年以來,按照上海市“一站多點”的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要求,閔行區結合全區鄰里中心建設,嵌入長者照護、日托、助餐等功能,打造養老“服務綜合體”,構建“綜合服務網”。
通過資源整合和功能疊加,閔行區自上而下整合推進街鎮層面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設,有效實現了城鎮社區居家養老15分鐘服務圈,形成了“一碗湯”的家門口養老服務模式,產生了“養老不離家”的模式效應。
截至2018年底,該區已建成110個嵌入式為老服務設施,其中有長者照護之家10個,依托85個鄰里中心建設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4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60家、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75個。
閔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筑面積11.77萬平方米,提前超額完成千人40平方米的9.7萬平方米指標,養老服務設施分片區布點進一步完善,城鄉社區覆蓋日趨均衡。
推進機構與社區融合發展
去年11月,區民政局召開“閔行區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融合發展推進會”,總結推廣蓮花老年公寓“破圍墻、增功能”,開展機構輻射社區的經驗,著力構建多層次、開放式、樞紐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促使“9073”養老資源融通、圍墻打通、服務貫通、信息聯通。自此,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融合發展模式在閔行推廣,重點開展助餐、助浴、助潔、日托、短期托養等5項基本服務,居家護理、照護培訓、輔具租賃、康復保健等4項拓展服務;社區為機構提供醫療服務、志愿者服務、精神慰藉服務、文體共享服務等4項支持服務。
2019年,閔行區將在20家養老服務機構先行打開“圍墻”,開展服務輻射,真正從制度上打通梯度保障鏈,形成梯度化養老保障的良性發展機制,著力唱好“三部曲”:即做實90%,讓居家養老食無憂、居無憂;做強7%,讓社區養老更多元、更可及、更專業;頂部做優3%,讓機構養老有床位、有醫療、有品質,全面構建多層次、開放式、樞紐型養老服務融合平臺。
探索農村“三助”低收費養老模式
去年12月,梅隴鎮具有鄉村特色的“吳介巷長者照護之家”開業,目前已入住該村老人11人。機構在永聯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選擇最適合做社區養老設施的兩棟回租房,按照養老機構建筑設計標準進行適老化改造而成。
該項目采取“自助+互助+資助”的低收費養老模式,即生活自助、照料互助、建設運營資助,由村級組織舉辦,委托民營醫院運營,實行優惠的服務收費,為本村及周邊老年人提供24小時生活護理、日間照料、居家養老等,并嘗試讓目前已享受政府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的農村老人也可在此選擇集中養老,讓老人“不離鄉土、不離親情”,不改變生活方式的情況下獲得長期的專業照料服務。
2019年,閔行區將在吳介巷農村養老“三助”模式基礎上,在浦江、馬橋、華漕等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利用村民閑置和純老家庭住房,通過適老化改造,采取低收費養老方式,打造具有“田園鄉村、自助互助、醫養結合、社區融入、居家養老”等特色的多元養老服務模式,擴大農村養老專業服務供給。
同時,結合早期失地農民養老金較低的情況,閔行區正著手在農村地區組織調研,探索建立農民及征地困難人員入住養老機構梯度化補貼機制,解決農村“養老難”問題,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促進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