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奮力開創新時代民政數字化轉型新局面
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詹成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全球信息革命發展大勢,統籌推進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黨的二十大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作出新部署新要求,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數字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充分發揮信息化數字化驅動引領作用,奮力開創新時代民政數字化轉型新局面。
新時代民政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政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一盤棋布局、一張網建設、一體化發展,推動民政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為新時代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立足固本強基,政務數據治理實現新躍升。持續加大數據資源整合力度,強化“聚、通、融、用”,推動民政數據從“分散、沉寂、孤立”向“集中、動態、關聯”轉變。系統梳理民政政務數據資源目錄清單,集中匯聚各類民政數據資源30多億條,初步形成全口徑、全覆蓋的民政信息資源庫。持續加大數據標準化、智能化治理和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對相關政務數據進行清洗比對與多源校核,及時將問題數據反饋源頭部門進行整改,初步形成數據質量管理閉環。探索建立以身份證件號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行政區劃代碼等為核心要素的數據治理新模式,加快實現對自然人、法人、民政服務機構等不同主體的一體化管理,有效促進“一數一源、一源多用”。
著眼高效利用,政務數據共享取得新突破。持續挖掘民政數據要素潛力,推動形成數據資源交換共享的“雙循環”格局,實現高質量數據供給。暢通民政數據資源的“內循環”,與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常態化數據交換機制,2022年為地方民政部門回流數據6.6億條,提供各類數據服務1.1億次,有效支撐地方數據資源深度開發利用。激活民政數據資源“外循環”,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大力推動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數據共享和利用,完成國務院部門數據共享責任清單的全部任務,累計為16個國務院部門和31個地方部門開展積分落戶、不動產登記、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等高頻服務事項,提供18.1億次數據服務,有效支撐“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
賦能民生保障,政務數據應用打造新亮點。以數據為基礎、以創新為驅動,圍繞脫貧攻堅、孤兒助學、養老機構監管等領域開展大數據應用,實現數據賦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與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部門開展常態化數據比對,主動發現符合救助條件的特殊貧困人口,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310萬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納入救助范圍。保障孤兒受教育權利,扎實開展“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近年來累計與教育部比對孤兒學籍90萬人次,為孤兒學籍狀態認定、助學資金分配、補貼標準制定等基礎工作提供有效支撐。強化養老機構監管,深化電力大數據融合應用,聯合國家電網對東部某省710家養老機構用電行為進行畫像分析,發現部分經營機構存在月均用電量大幅波動、用電水平與機構規模不符等異常情況。
聚焦便民惠民,政務數據服務邁上新臺階。持續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能力,深入推進信息便民惠民。依托民政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及其移動端“民政通”上線社會組織登記等60余項民政服務,截至2022年底,平臺累計訪問量超3740萬人次,提供各類服務超1000萬人次。建立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歸集包括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人口、支出型困難家庭等在內的6500多萬低收入人口信息。積極推進高頻服務事項“跨省通辦”,2021年6月起,在遼寧、山東、廣東等七省二市試點實施婚姻登記“跨省通辦”,截至2022年底,共辦理“跨省通辦”結婚登記7.78萬對;2021年4月,全面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2022年5月,進一步實行“全程網辦”,有效緩解群眾“多地跑”“折返跑”等難點堵點問題;2021年6月起,實施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申請受理“跨省通辦”,滿足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及其家庭異地辦事需求,有效服務廣大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群體。
截至2022年底,共辦理“跨省通辦”結婚登記7.78萬對。圖為內蒙古賽罕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新人登記結婚。圖/中新社記者 劉文華 攝
科學謀劃新時代民政數字化轉型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對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產生的深刻變革和深遠影響,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數字化轉型的重大意義、核心本質、目標任務和實踐要求。各級民政部門深入學習領會,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把數字化轉型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運用到民政工作的各領域各環節,科學謀劃新時代民政數字化轉型工作。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必須始終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系統性布局、協同性推進的思路與方法統籌制度、組織、人員、技術和數據等各種資源,協調一致開展各項工作。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民政數據產生積累于為民服務、為民解困工作中,是最有溫度的數據。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必須緊緊圍繞2.8億老年人、6500多萬低收入人口、2690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等廣大民政服務對象關注的急難愁盼問題,促進數字技術與民政業務深度融合,在更高起點、更深連通、更優體驗上支撐職責履行,推進決策科學化、治理精準化、服務高效化,為新時代新征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民政力量。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的目標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數字化轉型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治理變革。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必須充分運用數字化治理手段,促進流程優化再造,實現治理模式變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加快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為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堅持數據賦能是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要求。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要發揮數據、信息、知識作為新生產要素的作用,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數據要素日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倍增器”。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必須充分發揮民政數據要素價值,加快形成民政領域數據規模和數據應用新優勢,釋放數據治理新效能,為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能。
確保網絡和數據安全是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的安全底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要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強化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的保護能力,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必須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與安全,強化安全管理責任,加快構建制度、管理和技術銜接配套的安全防護體系,確保網絡、數據和個人信息安全,筑牢網絡和數據安全底線。
奮力開創新時代新征程民政數字化轉型新局面
面向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構建協同高效的數字化履職能力體系、科學規范的數字化制度體系、開放共享的數據資源體系、智能集約的平臺支撐體系、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構建協同高效的民政數字化履職能力體系。以數字化轉型為牽引,全面推動民政各業務領域改革創新,提升數字化履職能力。圍繞兜牢民生底線,充分運用大數據助力低收入人口常態監測、快速預警、精準救助,深化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跨省通辦”“全程網辦”,推動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領域信息一體采集、資源共享、部門聯動和綜合監管,提升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數字化水平。圍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匯聚形成全口徑、全量的老年人和養老服務機構信息資源,為智慧養老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監管提供有力支撐。圍繞拓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全國范圍內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積極開展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申請受理“跨省通辦”,推動互聯網與殯葬服務融合發展,深化區劃地名信息共享應用,加強社會組織信息化支撐和服務能力建設,加大互聯網慈善支持引導力度,激勵互聯網慈善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
自2022年5月15日起,在“跨省通辦”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全程網辦”服務。
構建科學規范的民政數字化制度體系。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推動流程再造、制度重構、系統重塑,讓各類政策、制度、機制、流程、清單、標準等更加成熟定型。加快推進共性辦公應用、關鍵政務應用、系統整合共享、數據開發利用等標準制定,持續完善已有標準,推動構建標準規范體系。加大標準推廣執行力度,以統一標準約束和規范民政數字化轉型,確保業務流程統一、應用接口規范、數據標準一致。深入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工作,推動實現同一政務服務事項有關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統一。
構建開放共享的民政數據資源體系。健全民政數據資源體系,強化數據治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數據標準、算法、模型、安全等一體管理。依托國家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大跨部門數據共享協調力度,實現數據按需雙向共享。促進數據有序開發利用,加強海量民政數據的高效處理、智能分析、監測預警,實現對民政業務發展態勢的精準感知、實時研判、動態監管,積極推動民政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良性互動和融合應用,全面提升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監管、用數據服務的能力水平。
構建智能集約的民政平臺支撐體系。強化政務云平臺支撐能力,統籌整合現有民政政務云資源,實現政務云資源統籌建設、互聯互通、集約共享。發揮大平臺賦能作用,優化升級民政全業務應用支撐平臺,加強共性應用支撐能力建設,為各類應用提供統一身份認證、電子印章、電子檔案等公共服務,有效解決建設分散化、應用條塊化、服務碎片化等問題。運用電子地圖、北斗、遙感等技術,整合地理信息、區劃地名與界線等數據,構建時空一體大數據平臺,為民政全業務提供地理信息時空服務,著力提升民政政務服務的規范化、便捷化、智慧化水平。
構建全方位的民政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強化安全管理責任,加強對參與信息化建設、運營企業和人員的規范管理,確保政務系統和數據安全管理邊界清晰、職責明確。落實安全要求,建立健全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和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定期開展網絡安全、保密和密碼應用檢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構筑新型可信網絡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加強日常監測、態勢感知、通報預警和應急處置。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