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  民政這十年  >  地方 > 正文

奮筆書寫改革發展惠民生的齊魯答卷

來源: 中國社會報   時間: 2022-08-10  11:23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民政人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凝心聚力兜底線、惠民生、保穩定、促發展,在一路追求發展速度、改革力度與民生溫度的征途中,奮筆書寫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亮麗答卷。

兜底·為民本色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的話語擲地有聲。作為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山東如何在建設現代化強省的同時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

十年來,山東民政系統干部職工厚植為民情懷,對困難群眾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在全力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中彰顯人民至上的發展溫度,織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

十年“夯基壘臺”。《山東省社會救助辦法》《關于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指導意見》《山東省貫徹〈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先后頒布;省、市、縣三級全部建立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救助網進一步織密;社會救助家庭經濟核對機制匯集20個部門、64類數據比對共享,實現動態管理、應納盡納、應退盡退;低保、特困和臨時救助審核確認權全面委托下放至鄉鎮(街道),辦理時限壓縮到20個工作日內……一項項硬核的措施,為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真金白銀”。隨著山東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民生紅利漸次釋放,城鄉低保標準、特困供養標準、臨時救助標準、孤困兒童基本生活標準動態調整、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6月,山東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899元、721元,比2012年增長143%、290%;城鄉低保標準之比由2012年末的2∶1縮小至目前的1.25∶1,城鄉一體化目標正在穩步實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達到平均每人每月178元和158元,較制度設立之初分別增長122.5%和97.5%;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年發放資金7億元,惠及63萬老年人……一個個扎實的數字,體現著“發展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

十年“遍地生花”。在德州,覆蓋全市200萬戶605萬人的大救助信息系統平臺,為每一個城鄉家庭精準畫像,群眾遇困時平臺自動預警,民政成了最快伸出援手的“娘家人”;在威海,居住地申請低保政策打破戶籍限制,市外甚至省外居民不僅是精致城市的建設者,同時也能公平共享精致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在濱州,政府免費為困難家庭代養殘障兒童,既為孩子們提供了優質的“養治教康”服務,更解放了困難家庭的勞動力,為他們托起值得期待的明天;在濟寧,“濟時救·幸福來敲門”活動讓3.1萬名特困人員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一個個生動的實踐,拼出為民愛民的畫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越織越密、越編越牢,困難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改革·發展引擎

十年間,山東民政改革蹄疾步穩,處處呈現新氣象。

絢爛夕陽。《山東省養老服務條例》出臺,以法規為保障、以規劃為指引、以政策文件為基礎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框架正式形成;設立省級養老服務專項資金,2014年以來財政累計投入88億余元,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深入實施,委托運營的公辦養老機構占比超半數;省級19個部門聯合建立養老服務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事中事后監管全面加強;無抵押“養老保障貸”在全省推廣,累計向養老機構授信4.4億元,進一步推動了養老事業健康發展……作為全國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山東用改革的手筆描繪絢爛夕陽紅。

逝有所安。山東全面實行遺體火化、運輸、冷藏和一年骨灰存放四項基本殯葬服務全免費政策,每年減免金額達8.7億元;累計投入生態安葬獎補資金1.7億元,受益家庭達6萬余個。沂水縣“惠民禮葬”更是對戶籍居民在殯葬過程中涉及的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公益性公墓墓穴以及墓碑使用費、碑文刻制費等全部免除,群眾不花一分錢便可辦好身后事。

跨省通辦。山東成為國務院批復同意的第一批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全國第一張“跨省通辦”結婚證在濟南頒出,其背后是山東民政在16個市開展市內跨區域婚姻登記的經驗積累,是民政在數字化、信息化領域的技術創新,更是民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不懈探索。

政策找人。山東不斷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對象主動發現機制,依托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建成包括12個部門48類1900余萬條信息在內的省級社會救助對象主題庫,并定期與醫保、衛健、應急、殘聯、鄉村振興等多部門數據交叉比對,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困難群眾等重點人員名單下發至各地,開展入戶摸排,以“政策找人”實現易返貧致貧人群早發現、早救助、早幫扶。

護苗成長。十年間,山東先后建立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工程等項目,吸引了全社會關心關愛未成年人的目光。省、市、縣三級高規格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1825個鄉鎮(街道)全部建立未保工作站,全省共配備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7.9萬名。2021年7月27日,全國部分省份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建設現場推進會選在山東省濟寧市召開,此舉便是對山東未保工作的充分肯定。

十年來,山東民政始終以問題為導向,以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身邊事為切入點,從“定好盤子”到“找準路子”,從“開好方子”到“擦亮牌子”,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在改革中把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變成了安心事、順心事、暖心事,在改革中實現民政事業由“量”到“質”的轉變。

聚力·善治而為

日前,青島市城陽區的心理咨詢師馬雋來到流亭街道低保對象、57歲的王玉梅(化名)家,第7次對她進行免費的心理輔導。這一服務有個溫暖的項目名“小桔燈”——2019年,城陽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專業心理咨詢師,為困難群眾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紓解、悲傷撫慰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務,幫助他們擺脫心理陰影、重拾信心、融入社會。

“小桔燈”的案例只是山東民政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善謀善為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民政系統鏈接各方資源、凝聚社會力量,引領推動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已然形成。

服務大局顯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把引導社會組織踐行社會責任作為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激勵社會組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十年來,累計有7000余家社會組織參與到脫貧攻堅、幫困解難、鄉村振興中,投入資金和物資價值3億余元,開展項目和活動1萬余個,投入人員60余萬人次,400余萬人次受益。500余家社會組織參與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投入資金和物資價值8500萬元,開展項目和活動300余個,80余萬人次從中受益。

規范管理增能量。十年間,全省登記社會組織6.4萬家。為了加強社會組織管理,山東12個部門聯合出臺文件,把黨建工作貫穿到社會組織管理的全過程。同時,成立省社會組織綜合黨委,建立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工作制度,實現黨建“兩個覆蓋”和“黨建入章”。社會組織領域“放管服”改革也得到持續推進,5416家行業協會商會完成與行政機關脫鉤;行政許可事項100%“零跑腿”“全程網辦”“全省通辦”;全省行業協會商會減免或降低收費超過5億元。

減負增能添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民政系統指導了2017年7.1萬個村(居)委會、2021年6.1萬個村(居)委會依法依規完成換屆工作,村(居)委會成員年齡、學歷實現“一降一升”。“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全面建立,社區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與日俱增。建立村級議事協商示范點1000個,為村(居)民規范有序開展自治“打了樣”。集中整治村(社區)“牌子多”問題,190余萬塊各類機構、制度牌子被清理,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工作也得到進一步規范。社區工作者在“松綁”的同時,有了更多服務群眾的時間和精力。

慈善社工匯暖流。十年來,山東不斷優化慈善事業發展環境,全力推進慈善主體力量發展壯大,《山東省慈善條例》為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600余家慈善組織將社會愛心涓滴匯海、聚燭成炬。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全面鋪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逐步壯大,截至目前,全省建成鄉鎮(街道)社工站1683個,覆蓋率達到92.22%;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到9.65萬人,持證社會工作者4.48萬人;實名注冊志愿者1718.67萬人,志愿服務時長累計4.79億小時,每一個“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助推了山東基層社會治理持續優化。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殷殷囑托,要求“努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共同富裕,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山東民政人將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的目標,勇于擔當、踔厲奮發,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大勝利和更大榮光!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