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政改革創新服務自貿港建設
潮起海之南,浪逐自貿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海南考察,指引海南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瓊州兒女奮勇爭先,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海南民政系統緊緊圍繞海南自貿港建設大局,聚焦主責主業,堅持穩中求進,扎實抓好民政服務保障與民政政策機制改革創新,推動民政事業再上新臺階、實現新發展、取得新成效。
兜底保障實現新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要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海南民政緊盯困難群眾之所急,大力推進自貿港建設背景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編密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網。
海南先后出臺“兩項制度”銜接、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系列制度文件,形成多層次、立體式、銜接緊、網底密的兜底脫貧格局。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和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全面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用足用好“單人戶”納保政策,兜牢兜住了民生底線。各地民政部門群策群力,對口幫扶、聚力脫貧攻堅,截至2020年年底,共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5萬戶、6.87萬人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進行兜底,將2.3萬名特困人員全部納入照料服務范圍,按時為全省15.2萬名殘疾人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有效履行了脫貧攻堅兜底保障職責。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扎實做好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和常態化幫扶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建立完善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和跨部門、多層次的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等工作機制,廣泛開展線下全覆蓋排查和線上大數據比對,提升兜底保障精準度。出臺低收入家庭認定實施辦法和專項救助實施意見,形成低保、特困、城鄉低收入家庭梯度救助格局,有效解決相對貧困問題。
海南省優化社會救助服務,建立社會救助主動發現、貧困預警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將低保審核確認權下放至鄉鎮(街道),在全省各市縣推行低保“一網通辦”,制定標準化低保辦理流程,省域范圍內實現低保申請異地線上辦理;大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能力,實現低保金和供養金“一卡通”發放,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服務水平。健全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出臺《海南省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實施方案》,全面實施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建立基于居住證的社會救助制度,發展服務類、急難型社會救助,建立與海南自貿港建設相適應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2012年以來,海南6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發放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金共計120億元,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海南省健全完善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全省配備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3415名,實現鄉鎮、村(居)全覆蓋;聯合12部門出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實施意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實現全覆蓋,建設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4家、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20家,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等納入價格補貼聯動機制保障范圍,開展孤兒康復明天計劃和福彩圓夢助學工程,全省1.9萬名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境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得到有效保障和監護。
基層治理打造新引擎
加強基層治理頂層設計,海南在省級層面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海南自由貿易港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高位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農墾社會管理屬地化改革,在全國首創以設“居”的模式承擔農場剝離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
為滿足居民群眾對自貿港建設和“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的新期待,海南打破城鄉區域服務界線,根據實際服務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推動社區公共服務資源下沉,整合優化公共服務流程,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公共服務,逐步提高城鄉社區服務均等化水平。目前,全省共建成3100多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實現村(居)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
持續推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健全完善“一核兩委一會”鄉村治理結構,順利完成第九屆村(居)民委員會選舉工作,“一肩挑”比例達99.87%。制定出臺村(居)委會依法履職事項和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兩個清單”,厘清政府職能部門、鄉鎮與自治組織權責邊界,為基層減負增效;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
在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方面,海南省制定出臺《海南省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管理辦法》,明晰界定直接登記的四類社會組織范圍,此項改革被納入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創新庫。推進“互聯網+社會組織工作”,完善社會組織47項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梳理和規范登記辦事指南,實現社會組織登記網上申報及信息共享。加快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規范社區社會組織的備案管理,制定了《海南省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對城鄉社會組織實行登記與備案“雙軌制”。2016年以來,全省255家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脫貧攻堅等工作,投入資金、物資累計9.7億元,受益人數達99萬人。指導省旅游協會等7家行業組織開展賦予行業組織自主權工作試點,分別探索從市場秩序維護、標準制定實施、矛盾糾紛調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路徑。
2021年以來,省、市縣共投入3072萬元建設鄉鎮(街道)社工站,目前已建成144個鄉鎮(街道)社工站,覆蓋全省65%的鄉鎮(街道),400多名專職社會工作者為群眾提供服務。
養老服務聚焦新需求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聚焦滿足自貿港建設背景下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需求,海南民政用心謀劃、精準發力,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在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方面,海南省以實施“多規合一”改革試點為契機,將養老服務發展規劃納入全省“一張藍圖”來統一謀劃,從規范標準、出臺政策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并實施養老服務業“十三五”規劃,出臺支持社會力量發展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等政策文件。建立由分管副省長任總召集人、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養老服務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合力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良好局面。編制《海南省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先后發布《養老機構失能失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務規范》《養老機構標識應用規范》等標準規范,成立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委員會,建立省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專家庫,推進開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工作。“十三五”以來,爭取中央和省級各類資金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養老服務機構消防設施設備改造等。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通過引進專業社會力量運營,7家公辦養老機構實現公建民營,38家實行委托管理,走上社會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十三五”時期,55%的社會福利事業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養老服務發展。依托省一體化政務平臺,開展高齡長壽老人補貼智能“快辦”服務,實現極簡申辦、自動審批,自試點上線以來,辦件量超過92.63萬件。
在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方面,海口市、三亞市開展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積極爭取民政部和財政部的資金支持,分別獲得試點補助資金3531萬元和1571萬元用于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重點項目建設、開展養老服務設施延伸服務、打造“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提升專業服務水平等。積極發展智慧養老,養老機構網上備案系統并網運行,養老機構備案實現“一網通辦”。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正在運營的養老機構有140家,床位總數為13823張,有護理型床位6455張。全省已有784個社區開展城鄉居家養老服務,建設并投入使用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03家、長者飯堂59家。
社會服務帶來新變化
深入推進殯葬改革,海南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出臺海南省推行綠色殯葬五年行動計劃,制定《海南省殯葬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21—2035年)》,將綠色殯葬納入市縣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長遠規劃建設5個殯儀館和38個節地生態公益性公墓,近5年新(改、擴)建公益性公墓116個;發布綠色殯葬地方標準,全面指導和規范全省殯儀服務、安葬、祭掃等活動,加強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推進建立基本殯葬服務制度,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和洋浦經濟開發區全部制定出臺惠民殯葬補貼政策,全省公益性公墓對轄區死亡人員免費提供骨灰安葬(放)服務,綠色、文明、惠民殯葬機制更加完善。
持續加強救助管理,創新尋親服務技術手段,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8萬人次。加強婚姻登記信息化建設,新設婚姻登記點153個,指導海口市、三亞市婚姻登記業務“全市通辦”,共辦理婚姻登記58萬余對。
推動儋州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三亞市撤鎮設區、三沙市設立市轄區,推動出臺《海南省設立鎮、街道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行政區劃管理服務平臺,重新繪制出版《海南省行政區劃圖》,建成海南省政區標準地名圖集網絡地圖。完善地名管理公共服務,舉辦“家在海南·銘記鄉愁”首屆海南地名文化系列征集評選活動和“保護紅色地名,講好海南故事”暨海南省首批71個紅色地名發布活動。研發海南省界線界樁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界線聯檢巡檢內外業數據一體化管理。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海南民政系統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把全部精力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乘著自貿港建設的東風,加快推進民政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讓廣大群眾共享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