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國際大都市民生服務溫暖篇章
潮涌浦江岸,逐浪正當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市民政事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堅持黨建引領,一張藍圖繪到底,集中力量辦大事,協調推進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區治理、社會組織、社會服務與綜合保障建設,著力構建與上海“五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現代民政體系,取得顯著成績。
知民情、察民意,滿足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持續加強養老服務供給,開創“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深化養老服務保障,既充分保障了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又有效滿足了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持續加強養老服務供給。上海在全國率先編制市、區兩級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持續多年將養老床位、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助餐服務點等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重點推進。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養老機構總數達到730家,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總量達到831家,老年助餐服務設施總量達到1433家。
開創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上海以街(鎮)為單位,重點打造集日托、全托、醫養結合、養老顧問、輔具推廣等于一體的樞紐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014年下半年創新打造嵌入式、多功能、小型化社區養老設施——長者照護之家,為老人提供就近、便利、綜合的養老服務;2019年11月出臺《上海市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工作指引》,積極推進各街(鎮)“15分鐘養老服務圈”布局。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建成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371家、長者照護之家206家。在農村地區,著力發展互助式養老服務,全面構建鎮有“院”(養老院)、片有“所”(托老場所)、村有“室”(標準化老年活動室)、村組有“點”(睦鄰點)的養老服務網絡。目前,共建成2810個農村示范睦鄰點。集中用2018年、2019年兩年的時間,完成全市農村薄弱養老機構標準化改造,并在奉賢區、閔行區等探索農村互助式養老路徑,通過農民閑置宅基房屋流轉、閑置集體資產利用等方式,建設家門口的養老服務設施。
深化養老服務保障。2016年5月起,上海建立老年綜合津貼制度,截至2021年年底,累計發放津貼約320.59億元,惠及426.6萬老年人。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減輕老年人支付負擔。建成“上海市綜合為老服務平臺”,成為全市為老信息服務“統一門戶”、養老行業管理“統一入口”、涉老領域“統一數據庫”。持續實施“老伙伴計劃”,每年有4.1萬名低齡老年志愿者為20.5萬名高齡獨居老年人提供日常關愛服務。發展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累計建成7302張認知障礙照護床位,在121個街(鎮)啟動實施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營造關注、關心、關愛認知障礙老年人的社會環境。國務院連續4年通報表揚上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充分肯定了大城養老的“上海模式”。
補短板、解難題,提升基層服務效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不斷加強社區服務,提升服務功能,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參與式社區規劃、社區政務服務、基層隊伍建設等方面改革創新,推動更多資源向社區傾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上海積極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各區因地制宜設立“一站式”社區民生服務“便利店”,把公共服務送到百姓身邊。浦東新區將1300余個居(村)委會辦公場所改造為“家門口”服務站,設“首問接待”窗口,實現“一門受理、全崗接待”,增加社區居民活動空間,為居民集中提供黨群、政務、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區管理等7大類服務。徐匯區打造“一站式”服務綜合體,13個街(鎮)均建造“鄰里匯”民生地標建筑,306個社區實現“鄰里小匯”全覆蓋,提供老年助餐點、衛生服務點、健身舞蹈室、便民服務點、圖書閱覽室、養生教室、康復輔具租賃等多項惠民服務。
持續推進參與式社區治理。作為社區新基建的牽頭部門,上海市民政局牽頭16個區及21個職能部門制定《社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完善市、區及跨部門工作機制。創新民主協商工作機制,將參與式社區規劃、社區新基建、加裝電梯等關系居民切身利益的事納入社區協商議題,通過居(村)民會議、社區黨員代表會議、居民區聯席會議“三會”制度,以及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會議等開展議題征詢和民主協商,充分吸收居民意見建議。指導和依托社會組織設立“美好點亮家園”專項基金,資助參與式社區規劃試點示范項目。
社區政務服務功能不斷拓展。推進社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市287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分中心)全年值守,共匯集203個政務服務事項,其中202個服務事項實現“全市通辦”,199個服務事項實現“全程網辦”,年均受理群眾辦事超過1200萬件。落實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推廣上海“全市通辦”工作模式,一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線上“一地認證、全網通辦”、線下“收受分離、異地可辦”。
探索建立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2014年以來,上海探索建立社區工作者職業薪酬體系。截至目前,全市社區工作者隊伍達到5.5萬人,平均年齡39周歲,大專以上學歷占91%。他們扎根基層社區,成為上海社區治理中一支骨干力量。特別是2022年疫情中,全市6200余個居(村)的社區工作人員沖鋒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平均每名社區工作者服務500人,直面群眾的防控、保供、服務等各項任務,為打贏上海保衛戰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強規范、促發展,提升民政法治建設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市民政局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國家、民政部和上海市法治建設的相關要求,加強法治工作部署動員,不斷提升民政法治建設水平。
加快完善民政法規制度體系。社會救助方面,出臺《上海市社會救助條例》,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為基礎,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災人員救助和臨時救助為補充,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等專項救助相配套,社會力量充分參與的“9+1”現代社會救助政策體系。未成年人保護方面,修訂《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形成上下互動、統籌推進上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良好局面。社區治理方面,頒布《上海市街道辦事處條例》《上海市居民委員會工作條例》《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為社區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方面,修訂《上海市志愿服務條例》,健全志愿服務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出臺《上海市慈善條例》,在地方慈善立法中首創“社區慈善”。養老服務方面,出臺《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涵蓋居家、社區、機構各種養老服務形態,成為引領養老服務發展的“基本法”。殯葬方面,修訂《上海市公墓管理辦法》,以突出公益屬性、優化體系布局、下放審批權限、強化監督管理為導向,完善基本殯葬公共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殯葬服務需求。
不斷提升民政執法水平。2019年9月,經市委編辦批復同意,原市社會團體監察總隊更名為市民政局執法總隊,統一承擔市民政局所有業務領域行政執法職責,這是上海民政歷史上首次建成一支市級綜合執法隊伍。完善綜合執法體制,探索建立日常監管與行政處罰銜接機制,制定涵蓋殯葬、養老、社會組織、婚姻、志愿服務、福彩、區劃等民政業務日常監管和行政執法相銜接的規定。積極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出臺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殯葬、養老機構、婚介機構等4個方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扎實開展執法專項行動,聚焦解決群眾關切的突出問題,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殯葬領域非法違法活動專項行動、養老機構專項執法行動、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專項清理整治、名存實亡社會組織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婚姻介紹機構專項整治行動等執法專項行動。
深入推進普法工作。在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制定、修改過程中,注重廣泛聽取社會意見,建立重點法規規章專項宣傳制度,堅持執法公開透明。在提供法律服務、調處矛盾糾紛時,加強釋法析理,讓普法更加精準有效。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開展普法,讓普法內容和形式更加喜聞樂見。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