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幫助別人是他最大的快樂”——追記河南省安陽市救助站原站長許帥(上)
9月5日,河南鄭州一家眼科醫院里,39歲的張華通過角膜移植手術睜開了眼睛。睜開眼睛的一剎那,她欣喜地看見了一個光明的世界。3天前,河南新鄭17歲少年朱新蘊也重新見到了光明——而捐獻眼角膜讓他們重見光明的許帥已經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許帥,河南安陽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長。9月1日凌晨,因胃癌晚期醫治無效不幸去世,年僅37歲。辭世之前,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許帥立下遺囑,把自己的軀體捐獻給醫療事業。直到最后,許帥都盡己所有幫助他人,實現了自己“把救助工作作為畢生事業”的諾言。 作為直接和社會最底層打交道的基層救助管理站負責人,許帥生前常說:“救助工作是良心活兒,只有具備愿意幫助人的愛心,才能干好救助工作。” 主動作為送人文關愛 2008年,已經在安陽市民政局機關工作6年的許帥突然要求到救助站工作。面對疑問,許帥說,我曾經在四川地震災區做過救援,在那里,我親身感受到了救助別人的意義。“幫助別人是他最大的快樂。”許帥的“發小”馮琳這樣評價他。 救助別人,先要知道如何“救助”。救助站救助管理科科長傅有安說,為了提高救助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和素質,許帥除了自己堅持學習外,還帶領大家認真學習、研究政策。他采取多種方法支持、鼓勵全站職工考取社會工作師、心理咨詢師認證,他本人也于2013年8月通過了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認證,在全站形成一股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短短兩年內,全站有20%的工作人員通過了社會工作師和心理咨詢師的考試。 為了讓流浪乞討人員享受到人性化、親情化服務,許帥對全站進行功能布局,建立了活動室、電腦室等19個功能室,還專門辟出一間母嬰室。救助站各項設施安全運行,整體環境干凈整潔。同時,他還帶領大家積極開展“夏日送清涼”“冬季溫情大救助”“流浪兒童返校園”“雙節溫情大救助”等專項活動,體現出人文關懷,讓受助人員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醫救結合送受助人回家 “許帥對救助工作的最大貢獻是敢于創新,突破舊有模式,創立了‘醫救結合’的全新救助模式。”長期與許帥合作的安陽市按摩醫院院長吳青山介紹說,當時的安陽救助站和全國絕大多數救助站一樣,受人員、設施等因素制約,曾將滯留的智障類特殊救助對象交由站外的代養機構進行照料。2014年,許帥提出了“醫救結合”的救助工作設想,嘗試引入專業服務機構,在救助站內照料、護理這部分救助對象。 這一年,安陽市按摩醫院與安陽市救助管理站合作,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在全國率先設立了醫療安置區,對受助人員分級護理,精準救助,讓他們不僅生活有了保障,還能得到基本醫療、康復訓練等服務。自醫療安置區設立以來,安陽市救助管理站收治智障、癲癇等流浪乞討臨時安置人員200余人,其中有138人病情得到緩解和好轉,有128人被順利護送回家。 為了能最大限度地為救助人員找到家,許帥還開河南省之先河,與公安部門對接,為受助人員采集DNA血樣,輸入到公安部門“走失人口庫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統”進行DNA血樣比對,為受助人員尋找親人。近兩年來,安陽市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5817人次,并對滯站的114名受助人員全部進行了DNA血樣采集,尋親信息全部推送到了全國救助尋親網。迄今為止,安陽市救助站通過這個技術手段已經幫助14名流浪乞討人員找到了家。 短評 忠誠履職 敬業奉獻 “救助工作是良心活兒。”對許帥這句話,在采訪過程中,很多人都有同感。被救助人員,都是流浪乞討、傳染病患者和智障人員,對他們的付出,意味著單純的奉獻,不可能有回報。 這樣的工作,如果沒有對事業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是很難做好的。作為救助站站長,許帥的目標是讓所有人都能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回歸自己的生活。許帥,正可謂是一位“孺子牛”。 在罹患癌癥進入生命倒計時的時候,許帥與時間賽跑,用生命的“余額”救助他人。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他又決定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作為救助他人的最后一站,堪為人間大愛。 許帥的家人、同事、好友含淚向記者講述他生前的故事,故事主題只有一個:忠誠履職,敬業奉獻。這簡單的八個字,大家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許帥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他的“溫情救助大愛無疆”永遠伴隨著我們,他的精神也將在救助事業中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記者 王勝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