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報】生命,要這樣活一回——追記全國“時代楷模”“孺子牛獎”獲得者、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許帥
本報記者 張晶晶
這是一次與主人公沒有對話的采訪。 見到許帥,他已將生命定格在37歲的照片中。 這是一次特殊的遺體告別儀式。 儀式那天,上千人從各地匆匆趕來。安陽籍商人王文早上5點多急忙從山西趕來吊唁,5個小時的奔波為的是表達一份敬意;70多歲的退休工人王奶奶,早晨5點趕到殯儀館,為的是見見人們口中品質高尚的小伙子…… 這是一次生命向生命的致敬。 醫護人員深深鞠躬,送行群眾默默致哀。 37歲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它絢爛至極。 這個美麗的生命啟示我們:生命,要這樣活一回。
生命可以輸,但我不放棄
陽光帥氣伴隨許帥從少年到青年。 他利用假期賣營養早餐,勤工儉學;頂著炎炎烈日,參與福利彩票銷售活動;晚會主持、歌詠比賽和運動會都有他的身影。 在好友馮琳眼中,許帥熱愛生活,多才多藝,沒有什么事情能夠難住這個陽光大男孩。 然而,生命的考驗突然襲來。2014年底,許帥在北京協和醫院被確診為胃癌四期,被預言生命還剩3-6個月。 知道病情后,他一聲不響,靠著墻,雙手捂著眼睛默默落淚。“我可以輸,但決不放棄。”他聽到了從生命深處傳來的聲音。 面對數倍兇于自己的病魔,他樂觀、堅強、豁達,一邊熱情工作,一邊積極配合治療。 在醫護人員張龍琳的印象中,許帥從未因病情喊過疼,喊過難受。他的樂觀感染著醫生護士,感染著周圍的病人。 由于化療,許帥不得已剪掉頭發。但是他沒有沮喪,而是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光頭自拍照,寫到“第一天光頭上班,心情好,蒸蒸日上”,還不忘加上一個笑臉,從此以后他便自稱“老衲”。 到了病情后期,許帥已不能進食,他強迫自己吃東西,吃了東西胃受不了,他就吃一點,然后跑到衛生間把手伸進喉嚨里扣,把吃進的東西吐出來。反復吃,反復吐。一晚上,反復一二十次。 看著兒子受那份罪,父母心如刀割。父親許宏剛心疼地說:“這又是何必呢?”許帥回答:“只要吃進去東西,讓胃吸收一點兒營養,就能增加點兒抵抗力。” 長期受疾病折磨,他瘦骨嶙峋,面色蠟黃,眼睛深陷,體重不足80斤。這還是那個陽光帥氣的小伙子嗎? 他的老領導——地名辦主任岳路提起他,心疼得直掉眼淚。岳路一直不敢看他病重時的樣子,要將他陽光帥氣的印象永遠留在記憶里。 癌癥帶來的身體疼痛和心理壓力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副站長楊瑞紅說:“癌細胞最后擴散到骨頭中,得有多疼啊,我們站長連哼都沒哼過。” 怎么能不疼呢?許帥走后,父親發現了他的一條微信:“我疼得想死的心都有了。” 長期陪伴他的醫護人員想起他的堅強既佩服又心疼。 “我真的這么背?我一直安慰自己熬過難關,可是我發現我原來是唐僧,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如果真的有老天爺,我會直面告訴他我會奮斗到最后一秒鐘。”今年2月23日,許帥在朋友圈寫下這段話。 2015年下半年的一天,為許帥確診的北京專家在回訪電話中吃了一驚,他沒想到是許帥親自接的電話。 專家驚訝地問:“你不是已經擴散了嗎?”許帥自信地說:“是呀,但我現在活得很好,我覺得我能活下去!” 無論治療過程多苦,直到最后,他都堅信“我能活下去”。 心存這個信念,許帥昂著不屈的頭顱,與病魔奮戰了600個日夜,直到生命最后一秒。他打破了3-6個月的生命預言,創造了一種生的奇跡。 主治醫師王俊生說,這個奇跡與許帥熱情投入工作,積極配合治療有很大關系。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他用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在痛苦之中澆灌出生命的絢爛之花。
生命要愛己,我也要推己及人
對自己的生命,許帥萬般熱愛、珍惜,直至最后一秒。對別人,他更是推己及人,將“換位思考”做到極致。 提起他,大家心里都特別暖。 有件事,同事王國法一直記在心里。春節單位排班,他正好趕上了除夕。年過八旬的老父親一人在老家,他實在放心不下。想與別人換班,但總開不了口。聊天中,許帥知道了這事,隨即對他說:“老爺子年齡大了,咋能讓他一個人過除夕,你的班我來值!”而那時,許帥正在忍受癌癥的折磨。 當別人有難處時,許帥總是這么貼心,伸出援助之手。 處于危難之際的一次主動援助,使天津市塘沽救助管理站站長趙佩清深深感激。 去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后,很多在天津港的外來務工人員需要臨時安置,及時返鄉。作為同行,許帥深知塘沽救助管理站面臨的巨大壓力。 于是,他給趙佩清發了這條短信:“如果需要我們站接送河南籍人員返鄉的話,千萬不要客氣,我們可以調來幾輛大巴去天津接回,我站32名正式職工和十幾名服務人員隨時接受你的指揮。” 許帥病重期間,好朋友們自發在病床前照顧,甚至為他端屎端尿。很多人感嘆:到底是什么樣的情誼才能讓朋友做到如此。他的朋友回答:“需要幫助時,許帥總是傾囊相助,跑前跑后。這是他以真心換來的真情啊。” 對救助對象,他更將“換位思考”做到極致。 醫療安置區有不少設備是讓救助對象用來康復、訓練的。為了解救助對象的感受,許帥將醫療安置區所有的儀器設備都體驗了一遍。 同事吳青山說:“許帥常把自己假想成為一名受助人員,用心感受站內的設備設施方不方便。” 不僅如此,為了救助對象的安全,他更是事事想在了前面:站里購置洗漱用品時,他提醒買牙刷要圓頭不要尖頭;床頭全部改為無棱角的,所有可以拆卸的床鋪都被固定;所有的風扇都裝上了保護網;所有的電源開關都移到了工作人員控制室;所有的暖氣片都改成了地暖;拆除鐵窗鐵門留下的鋼筋茬子,一一被打磨平整…… 直到去世,他仍惦記在醫療安置區的露天場地加上頂棚,這樣即使在雨雪天,救助對象也能活動。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廣西小蘋果母女得到救助管理站的悉心照料,終于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令人意外的是,小蘋果時常神志不清的母親,竟然專門向鄉親們介紹護送他們回家的工作人員:“這是安陽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是好人。” 許帥就是一位好人。即使疾病纏身,他依然不改愛己、推己及人的生命本色。
生命選擇摯愛,我不悔
2008年,許帥29歲。即將而立之年,他找到了生命摯愛的事業。 而這源于參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在災區,許帥經歷了一場精神的洗禮。在重災區秀水鎮,他眼前滿目瘡痍,老百姓基本沒地方住,他心里特不好受。在青川,看到一張照片上顯示的兩座山峰變成一座,所有的村子全部壓在大山下,他失聲痛哭。在災區,他切身感受到困難群眾對救助的渴望,也真正體會到救助事業的價值。 “我特別熱愛救助事業,我覺得我干的每件事情都是積德行善的事情,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句從許帥生命深處淌出的話語,詮釋了什么是摯愛。 回到安陽,許帥主動請纓:離開工作6年的機關大院,到條件相對艱苦的救助管理站工作。 冬夜巡邏,幫受助者返鄉,制定制度,改善設施,提升服務…… 日復一日,他加班加點,不斷學習提升。8年中,他由副站長升為站長,從一名救助管理戰線上的新兵變為一名老兵。 “率先設立醫療安置區”“全國二級救助管理機構”“全國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先進單位”“全國未成年人保護試點單位”……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績浸透著他和員工的心血。 然而當他準備向更高的目標發起沖擊時,卻被查出身患重癥。深思熟慮后,他決定放棄北京優越的治療條件,回安陽治療。 為這事,他與父親產生了爭執。許帥是這樣說服父親的:“救助站就像我的兒子,我看著它一天天成長發展到今天,真的舍不得離開,更不忍心看到因為我一個人而影響了站里的工作和發展。” 死亡面前,許帥仍堅定不移地選擇救助事業。沒有什么能比這更具說服力。父親許宏剛就這樣被兒子說服。 2014年冬至之夜,寒風凜冽,許帥帶病與同事們一起上街巡邏。他用凍紅的雙手遞給受助對象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記者李杉那天隨行。得知許帥病情很重,仍然堅持工作,她很震驚。沒想到許帥的回答更令她震撼——生命只剩下一分鐘,也要繼續工作! 病情惡化依然不能阻擋他要工作的熱情。他腹腔產生大量積液,導流管每天要引出十余斤液體。為了去站里工作,每天只能綁著導流袋。 癌細胞擴散到膀胱,導致他大小便失禁,只能穿著成人紙尿褲上班。 由于藥物的副作用,他的血壓升高導致手上、腳上都是裂開的口子,腳疼得不能著地。他只能拄著雙拐去上班,血滲透了襪子,粘在鞋上,父母看到,心疼得滴血。 憑著熱愛、執著,在今年6月底昏迷之前,他從未缺席過站里周一、周五的例會。 8月的一天,久臥病床的許帥請求父親,拉他回救助站看看。他離開這里已經2個月,這是8年來,他第一次離開那么久。他怎能不想?他還掛念著危及站周邊的違章建筑停工了沒有!當他看到違章建筑停建了,自己參與栽的果樹碩果累累,發自內心地笑了。 直到彌留之際,他還在念叨,要召集站里班子開會,商量工作上的事情。 工作,還是工作。 馮琳說:一提起工作,許帥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哪像個病人。 還有件事,許帥總是放不下。病危時,他再三叮囑父親,自己走后,別忘了打電話。因為他早背著父母聯系好了有關部門,去世后要捐獻眼角膜和遺體器官。 兒子又給父母出了一道難題。吳青山很不理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許帥有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 他是這樣求父親理解的:“我是搞救助的,我能最后用來救助別人的,也就剩自己的身體和器官了。就當是我完成救助的最后一站吧。” 即使有萬般不舍,父母仍然支持他的選擇。父母懂得:救助是兒子生命的摯愛,為了摯愛拼盡所有,兒子無怨無悔。 為什么眼里含著淚水,因為對事業愛得深沉。許帥含著淚水,一遍一遍摸著“孺子牛”獎杯,發誓:等病情穩定后,繼續為救助事業作貢獻。 如果許帥在,他一定不會食言。因為救助是他生命的摯愛,是他不悔的初衷。
生命需要責任,我來承擔
誰都知道,救助管理站服務對象特殊,很多是癲癇、智障患者,不僅困難多,還時時面臨風險。 對于許帥而言,只要從事救助事業,有些麻煩、困難、風險又算什么呢? 一些智障、癲癇等流浪無著人員找不到家,只能長期滯留。大多數采取站外托養的方式解決。 許帥和同事曾到托養機構看過,僅是味道就嗆得人惡心。 看到被托養人員的生活環境,他心疼不已,當即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把40多名在外托養人員統統接回,食宿全部由救助站負責。 這個決定確實大膽。剛一提出來,就炸了鍋。 吳青山當即反對并提醒他,“你這樣做,風險很大!這些滯留人員比孩子還難看管,保不準哪天捅出什么婁子來!如果是站外代養出了問題,至少代養機構脫不了干系;但如果是在站內發生意外,那救助站可是要擔責任的啊!” 當時,很多人與吳青山有一樣的顧慮。 面對質疑和顧慮,許帥說:“干任何事都會有風險,關鍵是如何把風險降到最低。大家一起干,出了事我一人承擔!” 許帥組織班子反復討論,形成共識:無論是站內收留還是站外托養,流浪乞討人員出了事,救助站都脫不了責任,在站內加強管理,反而能降低風險。 當時,設立醫療安置區在全國較為超前,沒什么現成經驗。許帥到安陽市20余家醫院、社區衛生院、養老院、托老機構走訪。經過政策咨詢、專家會談、跨部門協商等諸多努力,最終采取政府采購、公開招標的形式,引入了按摩醫院的專業服務,走出了一條醫療與救助相結合的路子。 醫療安置區不僅為受助對象提供了落腳之處,還為他們提供分級護理服務,讓其更有尊嚴。 流浪兒童小七剛進站時,不能行走,只能爬行,不能自己進食。在安置區,許帥和同事陪他康復、訓練。如今小七已經能行走,也能自己進食。 與小七一樣,通過藥物治療、心理疏導、康復訓練,其中113人病情緩解,103人被護送回家。 看到這些成績,大家由衷地高興,要是許帥看到,他肯定會更高興。 成績也證明,許帥是對的。他的勇于擔當,為孤苦無依的流浪無著人員提供了一個溫馨的港灣。 讓救助對象平安回家是救助管理人的最大心愿。但人海茫茫,何處才是他們的家鄉?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許帥帶領班子齊心協力,請公安部門把安陽市文良分局治安大隊派駐到救助站,專門設立了接待查詢科。現在辦理入站登記時,便能采集DNA血樣,輸入“走失人口庫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比對,幫助受助人員找到回家的線索。目前,已經有14人通過比對與親人團聚。 對未成年人保護試點工作,剛開始,大家有些不理解,甚至有畏難情緒。而許帥深知該項工作是民政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態度堅決,一一部署,推進工作。 在老大姐楊瑞紅眼里,許帥事事沖在最前線。在53歲的副站長焦建平心中,許帥處處是榜樣,讓人由衷敬佩。 為什么許帥這么義無反顧,因為他對救助摯愛,對崗位忠誠,所以才毅然決然地用全部熱血承擔起生命的責任。 許帥走了。 他以昂揚的生命姿態度過了短暫卻精彩的一生。 50多天前,那次千人如約聚首,為這個美麗的生命送行。那天,人們重溫他的生命歷程,向他表達無限眷戀。人們奏響《愛的奉獻》,向這個充滿愛的生命致敬。 與許帥告別,不只是一場儀式,也是一堂生動的生命教育課。它告訴人們:生命,要這樣活一回。 許帥沒走。 兩天前,中宣部追授許帥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向全社會公開發布許帥同志先進事跡。這世間,必將有千千萬萬個像許帥一樣的生命熱烈綻放。 生命不朽!許帥不朽!
記者手記
生命深處有回響
認識、了解許帥,是一個探究生命的過程。跟隨他生命的足跡,我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激情,感受到他對世人的真心、真情,感受到他為崇高事業奮斗的幸福,也感受到他與疾病斗爭的痛苦。歷盡千帆發現,他的生命和靈魂是如此之美。 面對這樣的生命,人們怎么能不感動,不敬畏?面對這樣的生命,人們怎么能不受觸動? 父母在家閑下來,總會想起兒子的點點滴滴。每個場景、每個細節都讓兩位老人悲慟不已。父母怎會忘記,兒子要帶媽媽去云南的心愿,給爸爸洗的最后一次腳。 救助管理站的同事們繼承著他的遺志,不停地奔波在救助路上。截至9月底,他們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3530人次。他的“溫情救助大愛無疆”境界已成為同事們共同的幸福觀:“每當我們幫助受助人員找到家,看到他們和家人擁抱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候。” 安陽市一位70歲的老人提起許帥淚流滿面,當他把這位年輕人的事跡講給家人后,自己捐獻遺體的愿望終獲兒女支持。 全國救助管理戰線系統的兄弟姐妹們不會忘記,許帥永遠是他們當中的一員。救助路上,他們永遠為伴。 全國民政系統的干部職工已將他的精神作為一面旗幟,時時比照,事事學習。 這是一個生命對生命的觸動。這是許多生命對一個生命的回響。 許帥雖去,但他的精神依然閃亮,引領更多的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