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名故事:佛教名山陽寶山
據(jù)《貴州省志?宗教志》記載:“陽寶山分前山和后山,兩山相距1公里,前山主峰蓮花山,后山名飛鳳山。蓮花寺包括山門、關(guān)帝殿、真武殿、觀音殿、韋馱殿、玉皇閣、大雄寶殿、千佛閣等,占地2000多平方米。飛鳳寺包括云池殿、大佛殿、佛廬等,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從明至清,陽寶山寺廟在西南與四川峨嵋山、云南雞足山齊名……。”
貴定陽寶山古建筑群于1999年12月21日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古建筑群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后山的飛鳳寺,前山的蓮花寺及和尚墳石刻塔林。其中:飛鳳寺和蓮花寺目前僅剩遺址,和尚墳塔林基本保存完好,至今雄風(fēng)猶存,具有強(qiáng)烈的震撼力,令人感慨萬分。
陽寶山蓮花寺
蓮花寺位于陽寶山前山主峰蓮花山之顛,坐北向南。蓮花山雄奇,有萬山來朝之勢。海拔1568米,現(xiàn)在看到的蓮花寺古建筑群為陽寶山中興大師白云和尚建于明萬歷十八年。后經(jīng)歷代增修擴(kuò)建,形成宏偉規(guī)模,建筑面積約3517平方米,主要由山門、關(guān)帝殿、真武殿、觀音殿、韋馱殿、玉皇閣、大雄寶殿、千佛閣、廂房等古建筑組成。山門有石刻對聯(lián):“義薄云天垂萬古,忠昭日月著千秋”,橫額:“絕類軼輪。”明萬歷名儒、翰林院右吉士右庶子、奉政大夫,當(dāng)過明天啟皇帝老師的丘禾實,崇禎時官至遼東巡撫、超拜右僉都御史兼統(tǒng)山海關(guān)諸處兵馬的丘禾嘉少年時均在此讀書。蓮花寺前,丘禾實手書石刻“千巖萬壑”四字,每字約一平方米,筆力雄健,瀟灑出眾,并留下“晚宿芙蓉第一峰,醒來寒色動麈容,天門早射扶桑影,虛谷猶傳子夜鐘”等佳句廣為流傳。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住宿考察。蓮花寺香火盛時,僧眾達(dá)200余眾。
陽寶山飛鳳寺
飛鳳寺位于陽寶山后山飛鳳山腰,飛鳳山雅靜有萬籟俱寂之感,亦為白云大師在明萬歷年間所續(xù)建,由大佛殿、云池殿、佛廬等古建筑組成。飛鳳山同蓮花山相連接,呈“云聯(lián)一片寺前寺,露擁千層山外山”之景象。
陽寶山和尚墳石刻塔林
陽寶山和尚墳石刻塔林獨具特色,形制多樣。主要分布在陽寶山主峰蓮花寺腳下一片約2萬平方米的斜坡。石刻塔墳124座,和尚石墓71座,和尚土墳100余所。主要建于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其中有很多是貴州佛教興盛時期作出過重要貢獻(xiàn)的大德高僧。僧綱司石刻塔墓有2所,寬4米,直徑5.3米,其中一所高僧圓寂墳塔碑上所刻時間是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落土?xí)r間是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五月初三日。墓碑正中書刻“特恩示寂僧綱司法順號耳明覺靈塔墓”。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僧官制度,僧綱司是明確執(zhí)掌省、府僧教事務(wù)的僧官機(jī)構(gòu)名稱,這樣將皇家省、府僧官機(jī)構(gòu)名直接書刻于靈塔墓碑之上,在全國十分罕見。
陽寶山古建筑群有著悠久的歷史,對研究貴定歷史文化有著深遠(yuǎn)的意義。
掃一掃在手機(jī)端打開當(dāng)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