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由來
北京市密云區古北口
北京市密云區(原密云縣)轄鎮。位于區境東北部,東經117°17′30″-117°03′58″、北緯40°36′38″-40°42′23″,距城區55千米。東鄰新城子鄉,南接太師屯鎮,西連高嶺鎮,北隔長城與河北灤平縣相望。面積84.71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2006年末)。轄4個社區、9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古北口村。
地貌屬燕山余脈淺山丘陵區。萬溝架子峰、臥虎山,海拔分別為1124.6、665米。潮河從北部關口入境, 繞流陰山,貫穿全境, 沿河兩岸有部分河流沖積發育而成的平地。東有小海河從湯河村東北入境, 橫貫鎮境中部,于北甸子村南注入潮河。101國道(京承公路)和京通鐵路穿境而過。潮河流經境內。古北口長城、司馬臺長城、楊令公祠位于境內。
中國長城上關口之一,北京與東北地區往來的咽喉要道。位于北京市密云縣東北部。555年,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從此修過,古北口與長城相接。1403年朱棣稱帝后遷都北京,大修長城。尤其是首都北京從居庸關到山海關這一段50 0多千米的長城修得特別堅固。西北居庸關,東北古北口成為明王朝首都的兩個重要門戶。古北口與居庸關東西對峙,是華北平原通往內蒙古高原的要道,自古稱為雄險,有"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之稱。古北口的關城,跨于兩山之上,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并設有守御千戶所。
曾經的邊關軍事重鎮,留下了70多座廟宇及其它文物古跡,也留下了眾多文人的足跡。宋嘉佑五年(1060年),歐陽修自汴京出發,直奔古北口。登上峰頂,望長城內外,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留下了"古關衰柳聚寒鴉,駐馬城頭日欲斜;猶去西樓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詩句。從北宋開始,一批文人學士在古北口留下了詩文吟詠。根據《歷代文人詩詠古北口》的載錄,僅清朝皇帝乾隆為古北口所做詩歌就有53首。而在當地傳說中,"古北口"之名正是乾隆皇帝給起的。
乾隆元年,乾隆帝前去熱河途中經過古北口,感嘆于長城內外的美景,便問劉墉此地為何名。劉墉如實回答:"春秋時叫北口,北魏時叫出峽,唐時叫虎北口。"乾隆帝心想:我來來去去從此口過,怎能叫"虎北口"!于是派劉墉前去查找此地有什么古跡,終于在城南門的門楣的城磚上找到"古關"二字,又在北門的門楣的城磚上找到"北口"二字。乾隆帝便將此地改作"古北口",流傳至今。
古鎮中"一縱四橫"的古街,是明清商貿交易的地方。如今這里仍有明清時期的老鋪面房,有石橋、三眼井和御封井等景觀。當地的老人告訴我,古北口的廟宇在鼎盛時期達到108座。據史料記載,直到民國初年,這里大大小小的廟宇還有40多座。如今,能夠準確追溯初建年代的廟宇有建于遼太平五年(1025年)的楊令公廟,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藥王廟等10余座。"二步三座廟"是對古鎮廟宇文化的真實寫照。農歷九月十四是楊令公的生日,當地百姓自發為其慶祝,逐漸形成規模盛大的民間廟會,每年吸引周邊地區眾多民眾參加。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