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鶴壁集楊閭寨
楊閭寨位于鶴壁集鎮政府駐地北3.5千米處,為當地七個閭寨之一。據傳,閭寨的來歷與不遠處的阿斗寨有關,是看守劉禪軍隊駐扎和養馬的地方,分別冠以將軍的姓氏命名。與此傳說不同的是,該村建村于北宋年間,村民的楊姓與名震天下的楊家將有直接關系。村莊名叫楊家閭寨,而不是現在的楊呂寨。
在這個不足千人的小村里,千百年來隱藏著一個外界鮮為人知的故事,在該村最初的祖墳中,立祖的只有老奶奶,而沒有老爺爺。正因為這個有悖于常理的事實,才是她的神秘和非同凡響之處……
相傳,在北宋年間,有一婦人領著四個兒子,來到了這個在當時看來還是比較偏僻的地方。老婦人看這里雖然有點荒涼,但西依太行,東望平原,山巒起伏,一條金線河蜿蜒于山腳,倒也山明水秀,清凈幽雅,便選址筑屋而居,安家落戶。到此以后,他們也同常人一樣,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男耕女織,不與人爭。起初,并未引起鄰近村莊人們的注意,但到后來,人們漸漸發現,這家人除了言談舉止有別于一般百姓人家以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全家人有讀書習武之風,而且從不間斷。
日往月來,天長日久,周邊的人逐漸與他們熟悉起來。由于這家人的謙和友善,樂于助人,便時不時有人把孩子送到這里,以求接受教導。無論對于誰,他們都會視其所長,因材施教,或教之于文,或授之于武。除此之外,有時還順便教大家一些簡單的排兵布陣方法,以作看家護莊之用。總之,大家相處得甚是融洽和睦,幾乎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但每當有人問到他們的來處時,都會被委婉地回避掉。后來,有人提議:你們到此也這么長時間了,何不為所居之地起個名字呢?于是,這位婦人便不假思索地說,就叫“楊家閭寨”吧。周圍的人,盡管不理解這名字背后的含義,但覺得這個叫法確實不錯,便也仿此,根據本村姓氏,依次把原來的村名改為“王家閭寨、畢家閭寨、郭家閭寨……”等。據說,老婦人當時還對七個村以后的建筑方位進行了細致的排布。楊家閭寨也逐漸發展成一個周圍有寨墻,并有東西南北四個寨門的城堡式聚落。
直到老婦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風水先生路過此地,站在南大嶺上俯瞰這七個村莊時,不覺驚嘆道:是什么高人竟然能將這七個村莊布為北斗七星之狀,而為世世代代的子孫祈福禳災?于是便下嶺到附近村里問了詳細。之后,什么也沒說,只留下一首隱意詩,便喟然而去。再到后來,才有一位衙門師爺對風水先生留下的隱意詩進行了詮釋。詩的原句已經失傳,但大概意思是,楊家自然是指楊姓之家;閭,指人口聚集的地方;寨,乃行軍布陣之場所。這家人不但能文,而且善武。且老婦人能把七村布成七星之狀,在去世之后,寧可孤獨地長眠于地下,也不愿泄露家人姓名,以免后人遭受無妄之災。這在當時,除了負冤避禍的楊家將后人之外,還會有誰呢?
至此,周圍的人們才知道,楊家閭寨的先人原來就是忠烈楊家將的后人,是楊門女將從京城回故土太原途中留下的一支。
以上傳說雖然被歷史的粉塵逐漸煙沒,但老奶奶立祖,楊家閭寨的稱謂,東西南北四門的承祠傳統,至今依然在傳誦。更有說服力的是,尚有兩路“五郎劈掛棍”猶如不息的火種,還在逐代傳承著、延續著……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