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
李君鑒
白帝城位于長江三峽瞿塘峽西口北岸,距重慶奉節縣城東18公里。中國4A級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江三峽久負盛名的游覽勝地。
唐朝杜甫早在《夔州歌十絕句·其一》中寫道:“白帝高為三峽鎮。”千余年來,白帝城作為三峽門戶,一直是交通咽喉、軍事要塞,區域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的結合;是壯美(夔門)與優美(白帝山)高度融合的典范。早在唐代,李白就留下“白帝彩云間”的詩篇。余秋雨在《三峽》中說“三峽的開頭是白帝城,這個開頭開得真漂亮”,并以“詩情與戰火”揭示出白帝城的主題。歷代以來,大多數中國詩歌史上的大詩人都曾游歷白帝城,在留下他們足跡的同時,也留下他們的故事及詩篇。故白帝城有“詩城”美譽。
白帝城建于東漢建武元年(25年),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大有統一全國之勢。割據蜀中的公孫述自恃地肥物豐關險眾附,有成就霸業之志。“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為天子,號成家。色尚白。建元曰龍興元年。”公孫述認為按五行之說,漢為火德,土當代火。要代土,只有金。西方屬金(為西方),與金相配的顏色為白,故自稱“白帝”。
公孫述實施謀臣李熊策略,立遣將軍任滿據守捍關(巴楚相爭,楚設捍關),在江關都尉治基礎上筑城,將原建在今寶塔坪一帶的縣城 (奉節最早的一座城,名魚復城,在今寶塔坪下邊水中,已被淹沒)遷到瞿塘峽口一帶,并以自己的帝號命名為“白帝城”。這就是白帝城的來歷。
公孫述在白帝城采用“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的策略,在今草堂河流域實行“屯田制”,開墾良田“百許頃”,并興修水利,改種水稻,培育出“蜀中第一”的優良水稻,留下“東屯”地名。這不但解決了白帝城大量駐兵的給養問題,而且使當地長期處于戰亂影響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孫述兵敗戰死,國亡。漢光武帝劉秀收復蜀地,縣復名魚復。白帝城作為縣名,存在時間只是在公孫述時期,最長不過12年。但從此發生三大變化。(1)瞿塘峽口一帶,從此作為城池,成為縣、郡、府、路治地。(2)白帝城成為奉節縣的別稱,不論是魚復縣還是永安縣、民復縣(人復縣)、奉節縣,都可用白帝城代指。(3)“白帝城”泛化為地名,指代瞿塘峽口一帶。不論城池位置在今子陽山至白帝山這一大片(包括白帝山與子陽山之間“平處”),還是局限于白帝山上,還是在白帝山上及白帝山與子陽山之間“平處”,都統稱為白帝城。
白帝城的范圍在不同的時間段里位置有所變化。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長)江水又東經赤甲城西,是公孫述所造,因山據勢,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東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連基白帝山。……江關都尉治,公孫述名之為白帝,取其王巴蜀……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緣馬嶺,接赤岬山,其間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七十丈。又東傍東瀼溪,即以為隍。西南臨大江,窺之眩目。惟馬嶺小差委迤,猶斬山為路,羊腸數轉,然后得上。”
公孫述大將任滿所建白帝城(又稱作“赤甲城”,因赤甲山得名;赤甲山因西漢赤甲軍駐此得名),包括今子陽山(古稱“赤甲山”)至白帝山及白帝山與子陽山之間“平處”這一大塊,其政治經濟中心主要在今子陽山上。今子陽山上尚存皇殿臺等遺跡。
白帝城現殘存城墻7000余米,最高處約8米,最低處約1米。西部城墻沿白帝山江邊而起,沿子陽山西脊直上山頂。東部殘存城墻至今仍是子陽村居民上下要道。白帝山上考古發現南宋城門遺跡,六朝時期道路、房屋及排水管道遺跡。
白帝城內有白帝廟。較常見的說法是:公孫述死后,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白帝山上修建“白帝廟” 祭祀他。三國時期,蜀漢劉備伐吳失敗,托孤白帝城(時名永安縣),被譽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弘揚諸葛亮奉公守節的品行,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魚復縣改為奉節縣。北宋年間,白帝廟開始并祀公孫述與劉備,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定下“白帝廟祀劉先主”的格局。
今游人參觀的白帝城是明嘉靖重修的白帝廟,僅為白帝城的一部分。2006年5月25日,白帝城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峽水庫建成后,白帝山已成為孤島,原白帝山與子陽山之間“平處”部分已沉入江底。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