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三級體系 賦能社會工作 助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近年來,重慶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堅持以服務體系為突破、人才建設為支撐、多元投入為保障、三個聚焦為重點,創新賦能社會工作,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了積極探索。
一、以服務體系為突破,夯實社會工作組織基礎
緊緊圍繞總書記“加強基層基礎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抓好“區縣—鎮街—村社”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社會工作組織基礎更加夯實。一是建體系。大力推進“一區縣一中心、一鎮街一站、一村社一室”建設,區縣社會工作指導中心和鎮街社會工作站已覆蓋江北、九龍坡等12個區縣;社區社會工作室已建成4350個,占全市城鄉社區總數的39%。二是明職能。區縣社會工作指導中心負責轄區社會工作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協調指導和督促評估;鎮街社會工作站致力于轄區內社會組織培育、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策劃,監督指導社區社會工作室服務開展;社區社會工作室定位為主要面向居民開展社會工作服務。三是立標準。發布社區社會工作室建設地方標準,明確每個區縣社會工作指導中心至少配備2名專職社會工作者;每個街道社會工作站至少配備2名專職社會工作者、鄉鎮社會工作站至少配備1名專職社會工作者;每個城市社區社會工作室至少配備2名專職社會工作者、農村社區社會工作室至少配備1名專職社會工作者。
二、以人才建設為支撐,壯大社會工作專業力量
緊緊圍繞總書記“增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重要指示要求,將社會工作人才作為“六支主體人才”之一納入全市人才整體發展規劃,著力造就一支政治過硬、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用明顯的專業人才隊伍。一是深化合作擴增量。堅持校地合作,支持市內10所高校開展社會工作學歷教育,資助6所高校建設市級社會工作創新創業基地,年均培養社工專業畢業生1000余人。二是抓好培訓優存量。舉辦社會工作專題培訓班,年均培訓領導干部200人次;連續8年實施“萬名社工專才培養計劃”,年均培訓社工專才1.2萬人次。目前,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6.3萬人,其中在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社區服務機構服務的有3.7萬余人。三是強化激勵育精英。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納入重慶英才計劃等評選范圍,通過發放獎勵金、開通職稱評審等措施給予激勵,10人獲評“重慶市杰出人才突出貢獻獎”,7人入選“重慶英才·名家名師”,2人獲評“全國專業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出臺專門政策獎勵名家名師,每人獎勵30萬元。
三、以多元投入為保障,拓寬社會工作經費來源
緊緊圍繞總書記“保障民生鏈正常運轉”重要指示要求,市政府每年把80%以上的財政公共預算收入用于民生改善,并鼓勵引導社會、市場投入,有力保障了社會工作經費需求。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出臺《支持社會工作服務市級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把社會工作服務納入市級財政公共預算支持范圍,每年安排3250萬元用于直接購買社會工作服務、70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用于購買基層民政能力,明確1%的社會救助資金用于購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能力。各區縣也相應建立了財政補助支持機制。二是拓展社會投入。鼓勵支持群眾團體、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通過公益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支持社會工作服務開展,社會投入僅2019年就超過1億元。三是探索市場投入。通過市場服務行為增加機構資金來源,增強造血功能,解決機構生存發展等問題,2019年市場服務合理收費近2500萬元。
四、以三個聚焦為重點,增強社會工作服務效能
緊緊圍繞總書記“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重要指示要求,以更高站位和戰略思維謀劃做好社會工作,拓寬服務領域,扎實開展專業化、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充分發揮基層民政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一是聚焦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累計選派500余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深入所有貧困區縣和18個深度貧困鄉鎮,為貧困對象開展生計發展、成長支持等服務近50萬人次,凝聚起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強大內生動力。二是聚焦特殊群體,助力民生保障。開展1200個民生保障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殘疾人、留守人員等特殊群體提供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專業服務。三是聚焦群眾關切,助力社會治理。深化“三社聯動”實踐,推行“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協作服務模式,社區治理水平邁上新臺階。特別是在疫情期間,200余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愿服務組織、5.7萬余名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堅持“雙線作戰”:“線下”開展社區排查、宣傳、值守、代購等工作;“線上”為居民提供情緒支持、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等服務,累計開通服務熱線48條、舉辦防疫培訓2200余場、心理輔導29萬余人次。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及李部長的講話要求,加快推進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全覆蓋,全面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