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縣100個鎮街?四川啟動社工服務體系建設試點
近日,四川省民政廳聯合省委組織部、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部門印發《四川省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啟動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通過“三年試點引領、兩年擴面延伸”,力爭到“十四五”末實現街道(鄉鎮)社會工作服務全覆蓋。
經過縣級申報、市級把關、省級審核,目前,全省已確定成都市錦江區等50個縣(市、區)作為首批試點縣,承擔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試點任務。同時,成都市、綿陽市游仙區、眉山市丹棱縣等地全域推進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建設。
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怎么建?建成后開展哪些服務?帶著這些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記者向民政廳進行了了解。
點面結合,“五個一批”推進
在深入研判全省社會工作發展客觀條件的基礎上,采取“五個一批”方式推進,著力構建符合四川實際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一是省級資金獎補帶動運行一批。采取“省級獎補、市縣為主”的方式,首批在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街道等100個街道(鄉鎮),實施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帶動運行一批社會工作服務站。
二是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形成一批。結合城鄉社區治理試點示范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在開展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工作尤其是“三社聯動”機制創新試點、社會組織參與型社區建設試點的街道(鄉鎮)、社區,依托實施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形成一批社會工作服務站點。
三是依托民政服務機構布局一批。依托養老服務綜合體等民政服務機構,引入或培育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充實社會救助、兒童關愛、社區治理等服務內容,建設運行一批社會工作服務站點。
四是市縣整合部門資源自建一批。鼓勵各縣(市、區)努力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統籌協調機制,整合民政、團委、婦聯、殘聯等部門政府購買服務資金資源,引入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帶動運行一批社會工作服務站點。
五是利用現有場所資源賦能一批。鼓勵縣(市、區)充分利用街道(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大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資源設施,聯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兩委”成員、志愿者,開展片區化、專業化社會服務,形成一批社會工作服務站點。
服務至上,助力基層治理
社會工作服務站踐行“助人自助”理念,圍繞服務群眾宗旨,主要可在五個方面提供適應需求的服務。
一是收集群眾需求。使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發現、收集、梳理居民群眾需求,建立居民群眾需求清單,開展項目設計,實施供需對接。
二是鏈接社會資源。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鏈接和引入轄區內外各方面政策、人才、資金、物資、服務等資源,最大限度回應居民需求、服務社區群眾。
三是提供救助服務。為低保、特困等社會救助對象提供心理疏導、照料護理、康復訓練、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
四是開展老幼關愛。實施老人巡訪評估、健康服務、精神慰藉、危機干預、社會支持網絡建設等服務;對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家庭開展監護評估、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隔代教育能力建設等服務。
五是加強社區治理。充實社區服務內容,豐富社區治理場景,提升社區治理服務的組織化、專業化水平;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志愿者、黨員積極分子、樓棟長等,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區治理主體;統籌實施政府有關部門購買的相關領域社會工作服務,開展以社區居民為對象的公共服務。
突出特色,力求做深做實
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瞄準方向目標、圍繞重點任務,突出四個特點,力求突破關鍵問題,確保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推進。
一是社會化。社會工作服務站堅持“養事不養人”原則,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為依托,引入有相應經驗和能力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運營。駐站社會工作者秉持“助人自助”理念,在社會服務領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求的個人、群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
二是專業化。立足為社區群眾提供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服務,每個街道(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至少配備2名具有助理社會工作師及以上職業水平的專職社會工作者或數名兼職社會工作者,積極為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婦女兒童、弱勢人群和其他有服務需求的人群,提供社會工作專業服務。
三是親民化。社會工作服務站將著力打造親民、開放、互動的服務平臺,開啟“面對面、零距離”的服務模式。采取請入站、進家門等多種方式為群眾提供面對面、個性化服務,切實提升為民服務精細化水平,助力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本地化。以社工服務力量本地化為方向,優先培育本地專業社工機構,本地沒有適合社工組織的可以走“先引進后本地”的路子,積極引入成都、德陽、綿陽等地的高水平社工機構,逐步讓其服務理念、服務手段、服務機制在本地生根發芽,加快培育本地專業社工人才和社工機構,降低運行成本,最終讓本地社工力量全面承擔相關社工服務。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