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家門口的“民生直通車”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民政局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設立“和諧使者”工作站,探索形成“搭建1個工作平臺,建立3項工作機制,開展N種社會服務”的“1+3+N”的工作模式,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
2020年,10家“和諧使者”工作站掛牌,開展各類群眾急需的社會服務,促進社區治理和社會建設。
搭建一個工作平臺
東昌府區探索建立以“和諧使者”為依托的公益平臺,著力破解社區志愿服務體系不健全、社工人才嚴重缺失等問題。
一是高標準選拔區級“和諧使者”。按照道德高尚、能力出眾、群眾認可,經驗豐富的原則,面向全區選拔優秀社會工作人才,頒發“和諧使者”工作聘書。“和諧使者”管理期限4年,每人每年享受區政府津貼4800元。
二是規范化建設工作場所。按照有固定辦公場所、有懸掛統一標識、有社會工作政策宣傳欄、有“和諧使者”工作制度的“四有”工作標準,建設“和諧使者”工作站。
三是多元化提供經費支持。探索建立民政局社會工作經費撥一點、社區為民服務經費出一點的工作辦法,解決工作站資金短缺難題。
柳園街道和平社區社會組織書法培訓志愿服務隊為轄區居民現場揮筆潑墨。
建立三項工作機制
為擴展社會工作服務范圍,讓更多群眾受益,東昌府區還整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資源,在全區13個鎮(街、園區)成立了79個城鄉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成為“和諧使者”工作站延伸服務的有力支撐,同時通過建立三項工作機制,推動社工站專業化、規范化發展。
一是建立培訓制度。以城市基層居(村)民自治組織、社區服務組織、公益服務類事業單位、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基層社會服務部門中直接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人員為重點,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系統化的社會工作知識培訓。
二是建立“兩張”清單制度。聚焦工作需求、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起“項目清單”和“服務清單”制度。“項目清單”列出的是需求,包括社工發現的居民需求和政府主動購買的服務項目;“服務清單”列出的是供給,包括社工站有能力承接的服務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服務。社區社工站通過兩張清單精準解決需求和供給的問題。
三是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采取措施,支持相關人員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對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并登記的社區工作者,按照初級每月不少于100元、中級每月不少于200元、高級每月不少于300元的標準發放職業津貼。對表現突出的持證社區工作者推薦評選區級“和諧使者”。這些舉措有效激發了社區工作者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和平社區舉辦公益大集,涵蓋戲曲演唱、小家電維修、推拿按摩、上門服務、愛心理發等十余種公益服務活動。
開展N種服務
建立“和諧使者”工作站是東昌府區委、區政府一項重要改革創新任務。工作站依托“和諧使者”所在單位建立,分布在養老、社區、社會服務、社會組織等各個領域,在區民政局指導下開展工作,是“和諧使者”開展社會服務的公益平臺。
一是貼近基層聯系群眾。“和諧使者”工作站建在了群眾家門口,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的“民生直通車”。“和諧使者”通過宣傳欄、微信、網站、抖音等形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社會工作政策法規,通過發放征求意見卡、設立意見箱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為群眾排憂解難。
二是維護穩定促進和諧。“和諧使者”利用工作站這一平臺,通過整合資源,及時發現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和困難,積極協助解決或向有關部門反映,將大量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
三是志愿服務奉獻社會。10家“和諧使者”工作站自掛牌以來,與各城鄉社工站密切配合,開展了大量的志愿服務活動。如“張紅霞和諧使者工作站”已舉行6期公益大集,公益大集催生了服務組織和組委會,志愿服務隊伍由最初的5支增加到20支。“朱寒璐和諧使者工作站”積極動員轄區黨員、群眾及青年志愿者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先后組織開展“新居民風向標”“美麗樓道計劃”微項目,服務人次累計3020余人次。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