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社工站建設一年?經驗丨昆明市西山區“一領四化”探索社區治理新機制

來源: 中國社會工作   時間: 2021-12-30  15:51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高度重視社工站建設工作,堅持黨建引領,以站點建設一體化推進、人才隊伍專業化建設、社區治理多元化協同、服務群眾精細化提升“四化”為抓手,高標準推進社工站建設全覆蓋,總結深化“三社聯動”社區治理模式經驗成效,探索黨建引領“五社聯動”社區治理新機制,不斷增強社區治理力度,激發社區治理活力,切實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

一、高位統籌,三級社工站建設一體化推進

構建“1+10+X”三級社工站建設體系,即一個區級社工總站,10個街道社工站,40個社區社工站,建立三級運行管理機制,建強社工站陣地。

區級總站搭建平臺抓統籌,依托區級社工總站建立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平臺和向榮專家工作室社工人才培養平臺,建立人才培養、項目發布、督導培訓、品牌塑造、資源對接系列機制,抓實周培訓、月督導、季考核、半年評審關鍵環節,確保全區各級社工站規范化、常態化運營。

街道社工站賦權增能抓推進,成立10個街道社工站樞紐,委托專業社工機構負責日常運營,由街道分管副主任任站長,社建辦主任、承接社工機構負責人任副站長,配5-7名工作人員,2名常駐社工,形成區-街道-社區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賦予街道社工站項目征集、申報、管理等職能,圍繞參與社會救助、社區治理服務等七大方面常態化開展專業社工服務,在街道層面實現人、財、物、項目等各類資源的整合推動。

社區社工站聯系群眾抓落實,依托社區持證社工和“三社聯動”項目成立40多個社區社工分站,發揮社工熟悉情況、貼近居民優勢,推動社工服務觸角一沉到底,讓社工服務常駐社區。社區社工站協助街道社工站收集居民需求、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管理社區志愿者,鏈接資源,實施項目,開展專業服務。

二、深耕厚植,強化社工人才隊伍專業化建設

西山區始終把社工人才作為推動社工站建設的“第一資源”,不斷強化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截至目前,全區擁有各類社工人才4003人,持證社工436人,暫居昆明市首位。

立足本土“育”人才。開展“西山增能團”系列活動,以考前培訓、實務學習、督導支持、選優送培等方式累計培訓一線社工3000余人次,實現社工人才數量和質量雙提升。

面向社會“引”人才。整合省內外行業優秀師資成立“西山區向榮專家工作室”,直接對西山社工開展實務主題培訓、交流會30余場。與高校建立人才戰略合作機制,累計開展面對面招聘會5場、實習生雙選會4場,動員高校學生到社會組織實訓、實習和就業,引進優秀社工人才。

激勵保障“留”人才。加強政治引領,五年來從社工人才隊伍中發展黨員50余名,推選2名同志成為西山區政協委員代表行業發聲。全面執行社區干部職稱補貼制度,中級社工300元/月、初級社工200元/月,讓社工人才切實享受激勵保障。

搭建平臺“用”人才。構建“項目-支持-研究”一體化平臺,累計開展社工服務項目98個,吸納專業社工500余人,培養本土督導14人,提供咨詢研討、課題研究與政策建議100余次,開展項目督導1600余人次,為三級社工站建設注入能量。

三、五社聯動,促進社區治理多元化協同

西山區在社工站的建設運營中,著力培育壯大“五社”要素,推動“五社”有機融合,形成社區治理合力。

社區黨組織核心引領,“獨奏曲”變“大合唱”。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社區黨組織對社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著眼社區居民需求,實施社區為民服務項目98個,實現轄區內部資源整合、隊伍聯合、工作聯動,累計服務群眾70余萬人次,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社會組織主動參與,“要我做”變“我要做”。培育發展興趣愛好類、生活服務類、居民互助類、志愿服務類社區社會組織941個,鼓勵社區社會組織通過“公益微創投”“提案大賽”等形式,引導居民關心社區公共事務,激發參與意識,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營造與鄰為善、守望互助的良好社區氛圍。永昌街道針對社區老年人群體需求突出的現狀,動員轄區3支社區社會組織通過公益微創投為321名高齡獨居殘疾老人提供服務。

社工人才專業助力,“兜底型”服務變“專業化”服務。發揮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專業優勢,在實現服務對象兜底保障的同時,關注關心服務對象的心理健康、家庭支持等個性化、多元化服務需求,分門別類提供專業服務。2021年累計開展個案服務550個、小組服務206次、社區活動1089次,不斷提升社區服務的精度和溫度。

志愿者廣泛參與,志愿活動“分散式”變“點單式”。培育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訓、使用、管理、激勵機制,靈活設計便于志愿者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和志愿服務項目,提高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精準性與有效性。截至目前,“西山e志愿”共注冊志愿服務團隊320個,發布志愿服務活動4100場,參與志愿者13160人,志愿者累計換購金豆總數達195419個。

社會慈善資源支持,“單一性”變“多樣化”。以轄區公共單位、商戶、企業、社區居民、社會公眾等自愿無償捐贈為基礎,整合社會組織、社工鏈接到的外來資源,創新“慈善超市”“愛心倉庫”“社區基金”等鄰里互助模式,倡導社區居民用捐資、捐物、捐時間的方式參與社區建設和服務,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物質及志愿幫扶,推動鄰里互助互愛、有序自治。

四、專業支撐,提升服務群眾精細化水平

社工站聚焦基層社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突出專業支撐,依托社會工作專業優勢,開展各類為民服務項目,體現專業價值。

準確把握需求。把握街道特點,瞄準社區問題,精準識別居民群眾的困難和需求,分門別類開展專業服務。尤其是針對老弱病殘等特殊弱勢群體,變單一型的物資救助為多元化專業支撐,推動社區服務由普惠式、粗放型向專業化、精細化轉變。例如前衛街道廣福社區全面對社區老年人開展評估,細分服務人群,分類建立高齡、獨居、空巢、失獨老人檔案500份,按需提供生活照料、愛心助餐、心理支持、探訪慰問、家庭幫扶等服務近2500人次。

有效聯動資源。依托三級社工站平臺,有效匯聚政府、行業、社會資源,著力為轄區困難群體、志愿者、社區社會組織等提供支持,充分發揮各級社工站作為樞紐平臺在資源聯動與整合方面的功能,形成為民服務的最大合力,按需點對點投入服務。例如區社工總站整合愛心企業云南新益集團資源,將470頂安全頭盔送達困難群眾,實現精準救助。碧雞街道社工站聯動恒隆集團捐助學習包70個,動員樂高集團捐贈價值約7萬元樂樂箱供社區兒童公共使用。

針對性推進項目。在準確評估需求、有效聯動資源的基礎上,將居民需求與社區資源有機銜接,聚焦社區居民最急需、群眾最期盼解決的問題,多方討論研究,有針對性設計實施項目。馬街街道馬街北路社區針對轄區老舊院壩眾多、公共服務缺乏的需求,整合資源形成“一院一品,善治共建”項目。西苑街道針對廣場噪音擾民問題,引入社會組織開展協商議事,通過培育廣場治理志愿者隊伍、創新設立廣場噪音監測日,有效解決廣場文體隊伍場地使用沖突、噪音擾民等問題。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