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站建設一年·經驗丨濰坊:縱橫一體化推進社工站建設
今年以來,山東省濰坊市把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作為充實基層民政力量、學黨史為民辦實事和從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要事來抓。截至11月15日,全市已建成鄉鎮(街道)社工站94個,約占鄉鎮(街道)總數的80%,累計投入資金720萬元。
明確方向,科學規劃
2021年初,濰坊市民政局組織各縣(市、區)民政局局長、業務科室科長及部分社工服務組織負責人到長沙、廣州等地學習社工站建設先進經驗,同時對全市的社會工作需求進行摸底調研。在此基礎上,市民政局與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聯合出臺了《濰坊市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一年啟動打基礎,二年實現全覆蓋,持續完善提高”的工作思路,明確了社工站為什么要建、怎么建、服務誰、服務什么、怎么服務等問題,明確了社工站與民政、街道、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關系,對全市社工站建設和運營進行了科學規劃。
上下聯動,橫向協同
市民政局鼓勵各區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社工站建設,不搞“一刀切”。在選址上,充分考慮社工站與鄉鎮(街道)行政中心的距離、服務人群的范圍和數量等因素,盡量選擇相對獨立、交通便利、便于服務居民的場所。在承接主體上,采取兩種模式,一是由政府公開招聘社工站的工作人員,二是直接購買具備承接能力的社會組織的服務,每個社工站配備實務督導和行政督導。對本地社會組織數量少、服務水平相對較弱的縣(市、區),允許其引進外地3A級以上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確保社工站服務的專業性。
在具體建設上,立足統籌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縣級社工總站、鎮級社工站、村級社工室三級聯動機制,匯聚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五社”力量,打破層級和行業界限,實現上下聯動、橫向協同、一體化發展。
打通最后一米,貼心服務百姓
社工站建成后,首先摸清每個鎮街的實際情況,弄明白要服務誰、服務什么和怎么服務的問題,掛圖作戰。社工站社工進村入戶,了解百姓疾苦,拉近與百姓的距離,運用社會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開展服務,解決百姓實際困難。同時,注重社工站品牌的塑造,突出“一街道一特色、一社區一品牌”,提高社工站的辨識度和社會知曉度。
奎文區按照“1474”模式,打造黨建引領“七色花”社工站品牌。“1”即建立一套工作架構,在區級設立社工總站,街道設立社工站,社區設立社工室;“4”即“以社區為基礎平臺、社會組織為服務載體、社工專業力量為支撐,志愿者為有益補充”的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工站(室)建設;“7”即豐富七項服務內容,圍繞為民服務和社會工作服務,聚焦黨建服務、社會救助、社區治理、兒童青少年、老年服務、婦女家庭、社會事務等7個領域;“4”即完善四項保障措施,明確社工站(室)場所、人員、經費和督導考核具體辦法。坊子區構建黨建引領+三大平臺(智慧社會工作服務平臺、社會工作服務站平臺、社會組織綜合服務平臺)+四大服務領域(社會救助、老年服務、兒童關愛、社區治理)+五社聯動機制的“1345”服務體系,根據群眾服務需求,合理確定服務項目。
加強培訓,強化督導
在社工站建設中,通過培訓提升社工的服務能力,且在不同階段開展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培訓,采取集中授課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由專家講授專業技巧和方法、民政工作人員進行政策解讀、優秀社工站分享經驗做法,督促大家邊學邊干、邊干邊思考。
目前,濰坊市已開展社工站培訓10次,累計培訓860人次。此外,濰坊市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強對全市社工站建設的督導,縣(市、區)加強對承接主體資金和服務的監管,制定指導手冊和服務項目清單,細化服務標準和績效評估機制。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