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更高起點 謀劃更優發展
“十三五”時期,河南民政事業取得的成就彰顯了民政人的情懷,贏得了中原大地老百姓的口碑。繼往開來,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細致謀劃“十四五”時期民政事業遠景規劃,推動河南民政工作邁上新臺階。
開拓進取,“十三五”時期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亮點紛呈。第一,“十三五”時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五年。河南省5年內7次提高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供養標準,146.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92%的未脫貧人口通過社會救助進行兜底保障。疫情期間,實現了3500多家民政服務機構13.1萬名服務對象“零感染”。第二,“十三五”時期是穩扎穩打夯基礎的五年。積極應對老齡化發展趨勢,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面進一步擴展,建成“一有七中心”規范化社區2500個;社會組織發展實現量、質雙提升,監管更加規范。第三,“十三五”時期是求新求變求突破的五年。國家層面頒布了慈善法等法律,河南省出臺了《河南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等法規。多項惠民政策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建立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制度、高齡老人津貼制度等,惠民殯葬政策實現全覆蓋。第四,“十三五”時期是直面問題補短板的五年。切實解決好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干成過去想干未干的事。河南省投入近20億元對3314家養老服務機構實施提升改造“五大工程”(安全、清潔、溫暖、文化、醫療康復),投入34億元加快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連續3年組織開展民政服務機構大走訪大調研活動,補齊安全管理短板,近5年來沒有再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
形勢逼人,“十四五”時期民政高質量發展機遇挑戰并存。面臨的機遇:一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指示和黨中央有關部署,為民政發展指明方向。“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將民生保障、社會治理、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各級黨委、政府對民政關注度越來越高。三是民政事業發展的基礎越來越實。四是新一輪科技創新催生民政服務新方式。面臨的挑戰: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方面,在“后扶貧”時代,需研究建立防止返貧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實現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在養老服務方面,人口老齡化加速,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力支撐和社會資本投入都受到影響,提升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和養老服務質量面臨挑戰。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創新社會治理模式,規范并發揮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民政保障方面,民政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攻堅克難,推進“十四五”時期民政高質量發展使命光榮。第一,著力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線。建立完善大救助機制,加強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以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梯度救助體系。兜底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托底特殊群體供養服務。第二,著力健全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建立多層次多業態的養老服務體系,激發市場主體進入養老服務新業態的活力,允許發行養老服務領域專項債,發揮投資對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作用。統籌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均衡發展,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第三,著力健全和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擴大社區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專長的社會力量,積極引導社會組織、慈善資源、專業社工、志愿者廣泛參與社會治理,推進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第四,著力創新民政工作方式,建立健全部門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深化民政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強頂層設計,一體推進民政信息化建設;加強部門協作,完善制度機制,更好發揮部門之間協同聯動機制作用,調動多方社會力量助力民政事業發展。
(作者:河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鮑常勇)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