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祭祀逐漸流行 漯河市民過"綠色"清明節
清明節,漯河市迎來祭掃高峰。4月3日,記者探訪該市多個公墓發現,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等傳統祭掃方式,正逐漸被鮮花祭掃等新興的祭祀方式取代,生態祭掃逐漸被更多的市民所接受。
“公墓內不能放鞭炮,這是我們單位專門送的兩株菊花,”4月3日上午,記者在漯河市殯儀館看到,這里的工作人員正在勸誡前來掃墓的市民把鞭炮留下。上午九點,殯儀館門前已經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今天上午已經送出去了兩千株菊花,這些菊花都是從南方通過物流送過來的。”漯河市殯儀館辦公室負責人趙曉輝告訴記者,4月2日是清明節掃墓的高峰期,當天一下子送出去了近5000株菊花。“清明節當天可能還有一次祭祀高峰。”趙曉輝說,預計三天的時間里這一萬多株菊花將被贈送一空。
在漯河市殯儀館的門前,“生態祭祀”、“禁放鞭炮”等字樣的條幅、滾動電子屏不時地提醒著廣大市民。記者在公墓內沒有發現一起燃放鞭炮的祭祀,各類鮮艷的串花紛紛被掛在墓碑上,一些供果被有序地擺放在墓碑前。
在漯河市臥龍公墓,記者看到,在公墓西入口,保安李明山一邊向前來祭祀的市民宣傳注意事項,一遍仔細查看進墓園市民所攜帶的物品。“同志,你這個包里沒有裝鞭炮吧?”李明山向一位市民發問。“沒有,就是一些普通的祭祀用品。知道不讓放鞭炮,所以就沒有拿。”這位市民回答道。
“這些冥幣半天也沒有賣出去一疊。”一位在市殯儀館門前賣祭祀用品的攤販告訴記者,和去年相比,今年的鮮花比去年賣的數量多出來兩成,而紙錢卻“分文未動”。
“燃放鞭炮安全隱患大,污染空氣,往年經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漯河市殯儀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公墓內經常遇見因市民祭祀燃放鞭炮而出現小事故的現象,加上嚴重污染空氣,附近的居民也對此很有怨言。
“個別需要焚香的市民可以在我們指定的地點進行祭祀。”殯儀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焚香祭祀的市民也比去年降低了一半,成為個別的行為,大多是鮮花和供果的生態祭祀。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