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間沉淀改變市民殯葬傳統觀點
“改變人們的傳統觀點很難,但不是不可能。”幾千年來,人們傳統意識里一直保留著入土為安的觀點,但從2003年以來,雨花功德園堅持推行生態葬,他們不僅走在了全市殯葬行業的前列,更是用細心的服務、溫馨的堅持,改變著市民的傳統觀念。經過多年的時間沉淀,越來越多的市民已經接受了生態葬,認可了生態葬。
最先推出生態樹葬
節地生態安葬是近年國家大力倡導的一種環保葬式,具體包括以“樹葬”等方式深埋于生態節地墓區,或將骨灰嵌放在墻壁內進行“壁葬”等。
早在2003年,雨花功德園就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節地生態葬。那時,該園開辟了一處占地近200平方米的桂花林,作為集體樹葬的骨灰安放地。市民花999元,就可以將親人安葬在該園的大桂花樹下。
盡管在當時,推行生態葬有多種政策支持,但由于市民的觀念問題,推行效果不理想。“我們園推出節地生態葬的最初幾年,這種安葬方式市民較難接受,無論怎么磨破嘴皮,每個月能賣兩三個就很不錯了。”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由于市民們普遍覺得,這是最后一次送別親人,一定要體面。就是這樣的觀點,讓生態樹葬推行緩慢。
墻壁葬的出現讓生態葬出現轉機
盡管生態葬的推行效果并不好,但功德園的管理層并沒有放棄,也沒有氣餒,他們一直咬牙堅持著。“雨花功德園和其他墓園一樣,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土地總有賣完的那一天。”他們堅信,人們的觀念會改變,節地生態葬一定有被大眾廣泛接受的那一天,“以前人們去世后都堅持要土葬,現在不都接受了火化?這也沒用多少年時間。”
從2011年開始,他們的堅持又看到了效果,節地生態葬的營銷難度大大降低,銷售量大幅增長。而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功德園并不是一味在等待,而是堅持嘗試各種創新,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市民的接受點。
幾年前,部分南京知青向該園提出,他們生前在一起度過那段難忘歲月,百年后也想在一起,而南京目前還沒有一處安葬知青的后花園。為此,從2011年開始,雨花功德園專門開辟了園內西側的一塊5畝大小的地,建設“知青苑”。目前,南京知青文化墻已經初步打造出來,“知青苑”也已經免費引進近10位英雄知青入園。同時,該園還利用自身優勢,建設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魂園墻壁葬區,并采用浮雕及文字等方式介紹我軍軍史,使陵園增加文化內涵,為雨花功德園成為城市人文紀念公園打下基礎。
而這些墻壁葬的推行,讓更多的市民在前來選擇安葬方式時,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墻壁葬。
“目前每天都能賣出兩三個墻壁葬,這在生態葬剛推出初期是根本不敢想的。”記者了解到,去年,該陵園生態節地葬銷售量超過1000個穴位,在全部墓穴銷售量中占比達到67%。江蘇省殯葬協會副會長丁盛清、南京殯葬管理處處長裴云峰均表示:“這個比例之高,在全國陵園中也是聞所未聞。”
3D生態云葬再次刷新傳統觀念
從今年開始,雨花功德園除了之前的樹葬、雨花石葬、花壇葬、墻壁葬等生態葬,又增加了一種新的生態葬——“3D生態云葬”,這一新的生態葬方式在今年清明節前夕在雨花功德園揭開神秘面紗。
據介紹,云葬所用的骨灰盒采用原生態的花崗巖大理石材料,形狀為圓柱體,并采用平行封閉式安裝,既生態環保也節省用地。而“云”的概念則體現在祭拜逝者時,家屬可通過掃描墓蓋上的二維碼,進入雨花功德園網上紀念館,進入有逝者照片、生平簡歷的個人主頁,寄托哀思。
“目前我們所有制式的墓型,都可以改造成6至8個人的家族合葬墓型。按照統計,我們開發的40平方米的云葬區域墓穴總數,解決了過去近一畝地的墓穴數。既滿足了入土為安的觀念,又節約了土地。”雨花功德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用這樣的安放方式,將可存放15萬個骨灰盒,并使功德園的開發壽命延長3到6倍,而在以前只有3萬的存量。
記者了解到,生態云葬的價格也不貴,最便宜的墓位不到萬元。目前,首批“樓宇”已經建成。
觀念的改變源于文化引領
文化,在雨花功德園的生態節地葬宣傳營銷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別于一般的墓園,雨花功德園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氣息。先后安葬了唐亮、杜平等百余位開國將軍和老紅軍,傅抱石、武中奇等文化大家,和在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作出特殊貢獻的大批著名人士……客觀地說,“與英烈為伴,與大師為鄰”,成為眾多老人選擇安葬于此的一個重要理由。
漫步這里的林間小道,瀏覽300座造型各異的個性化藝術墓碑,耳畔回蕩著輕音樂,這里是陵園還是公園?已很難分清。優美的環境,為該園推廣節地生態葬提供了有利條件。 持續的推廣,文化的熏染,使得南京有意選擇生態節能葬的人們逐漸聚集于此。 通訊員 胡靜 揚子晚報記者 董婉愉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