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并不主張厚葬而是倡導簡樸
講述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禮學研究中心主任 彭林
本報記者 包穎 朱婕妤
前不久,本報記者就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與殯葬活動的關系,采訪了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
問:入土為安的習俗怎么來的?
答:葬者,藏也。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土葬的現象。起先,人死了并不埋進土里,遺體棄置在野外,親人前腳剛走,猛獸猛禽就來了,要吃他的肉。親人看了很不忍心,就挖個坑把遺體藏起來。入土為安的習俗是這么來的。一開始,有墓但是沒有墳頭,據說立墳頭是孔子發(fā)明的。孔子常年在外奔波,回到故鄉(xiāng)時要到父母的墓地去看看,怕找不到,就壘土做了墳頭,作為標記。
問:傳統(tǒng)文化主張厚葬嗎?
答:傳統(tǒng)文化并不主張厚葬,它倡導簡樸。孔子說:“喪,與其奢也,寧儉。”古代厚葬的都是帝王,老百姓的墓里基本沒有什么,不能把厚葬算到傳統(tǒng)文化頭上。
問:前不久看過某地一戶人家辦喪事的視頻,其中有一個64人抬的棺材,據說花了上百萬元;我們到一些地方采訪發(fā)現,有在山上修大墳、豪華墓的;在一些農村地區(qū),辦喪事時一些低俗的東西混了進來,人們因攀比開支很大。我們怎么區(qū)分陋習與傳統(tǒng)文化?
答:也有人傳過照片給我看,抬棺材抬到鬧市的時候,停下來把棺材顛來顛去,顛得好給一百塊錢,插在帽子上繼續(xù)顛。這是禮儀嗎?這是傳統(tǒng)嗎?這是陋習,是對逝者的不敬。對于陋習,要明確界限,加強引導。
陋俗的概念是含混的,陋俗不是傳統(tǒng)文化。禮和俗的關系,很多人弄不清楚,把它混為一談。我寫過一篇文章——《從俗到禮》。俗是什么?“土地所生習也”。一方水土上的人會有獨特的生活習慣,這叫俗,是自發(fā)形成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俗跟當地的地理、人文、歷史傳統(tǒng)有關。俗,往往是需要被改變的對象。
俗的力量是強大的,人們對俗與傳統(tǒng)禮儀也沒有區(qū)分清楚,所以,一定要明白“禮者,理也”。傳統(tǒng)喪葬禮儀是為了區(qū)別于種種不規(guī)范的做法而制定出來的,是符合人性、人情的。
政府有責任對民眾進行教育、引導,告訴人們親人過世了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哪些事情是違反人性的,做了將來要后悔一輩子的。在古代,居喪時期怎么行為,都要拿書來對照著做。現在,政府部門也應斟酌古今情形,法古開新,做出一套殯葬行為規(guī)范,引導公眾。社會的和諧需要把民眾教育好,要把喪葬儀式變成一種人文教育。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