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骨灰存人生文化:殯葬事業演進終將呈現的格局
喬寬元
殯葬史是人類史的組成部分,學習殯葬史對我們有重要意義。一部殯葬史少不了關于遺體及骨灰處理方式的歷史敘述,記錄不同葬式的演變。我學習殯葬史得知,人類在演進中的絕大部分歲月,是沒有葬的,更是沒有墓的。現有的殯葬史是無葬-有葬的歷史。人類的未來,是否會呈現馬克思否定之否定規律所揭示的在更高層次上重演無葬的歷史?從而完成無葬-有葬-無葬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國際上最新的遺體處理技術表明,這是完全可能的。上海正在推行生命晶石研制,也給我們透露出未來殯葬發展的新啟示。這是我學習殯葬史的一個心得,即在殯葬研究中要時刻把握殯葬發展在歷史長河中的方位,揭示歷史的必然性,避免囿于當下流行的墓葬方式,從而推動殯葬改革不斷深化。
要解決不保存骨灰后“該保存什么”問題
從事殯葬科研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遺體及骨灰保存或不保存是一個對子,涉及人類的基本選擇行為。人類對遺體的保存行為發生在幾十萬年前。上海早在30年前就實現火化率100%,由保存遺體轉變為保存骨灰,選擇行為發生了重大改變。結合上海當下實際情況,土地剛性制約日益嚴重,土地承載力十分有限,可以大膽推測不保存骨灰是必然趨勢,這就要求人們的選擇行為發生新的重大改變。我們在殯葬研究中發現,市民的“骨灰情結”既深又廣,推行海葬的路途不平坦。原因在于,雖然解決了不保存遺體后可以保存骨灰的問題,卻沒有解決在不保存骨灰后“該保存什么”的問題。前者,用保存骨灰取代保存遺體,可大大減少推行火化的阻力,有利于火化的推行;后者,“該保存什么”尚沒有解決好,難以使不保存骨灰成為公眾的普遍行為。再往深里思考,究竟什么才是人去世后最珍貴、最值得長久保存的東西?一旦回答好、解決好這個問題,就可能使公眾在殯葬改革中的選擇行為發生重大變化,許多糾結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這里涉及深刻的理論問題,身為大學教師應認真主動思考,不應把責任推給殯葬工作者,更不應對他們橫加責難。
應強化殯葬文化服務
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千千萬萬歷史的、當今的、未來的上海人,是上海建設主體。逝者曾是歷史的創造者、見證者,逝者的人生文化是最為珍貴的財富。多年來,我們在殯葬科研及相關活動中,積極宣傳“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主張強化殯葬文化服務,在搶救、保存、彰顯和傳承逝者的人生文化上下功夫,把殯儀館、公墓辦成生命文化匯集的高地、生命文化教育的基地,通過殯葬文化服務體現尊重生命和生命的尊嚴,弘揚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人是文化的人。每一位逝者都是一部生命文化之書,隨著歲月的流逝,年復一年不斷累積沉淀,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不斷豐厚,文化正能量高度匯聚。如此一來,上海既有屹立世界的建設高度、發展速度,還有濃濃的文化厚度。殯葬業不僅提供遺體處理服務,實現遺體及骨灰體積減量化,更應重視殯葬文化服務,實現人生文化增量化,從而賦予“文化上海”更多新內涵。這一“減”一“增”,也意味著殯葬業現代轉型的推進。
殯葬文化服務的興起將催生嶄新殯葬業態
殯葬文化服務是一種完全新型的殯葬服務。殯葬文化服務的興起將催生嶄新殯葬業態,一種保存遺體及骨灰→不保存遺體及骨灰→保存人生文化的殯葬事業演進大格局終將呈現,這是殯葬史上的革命性變化。身為高校教師,我們利用科研工作、學術會議、培訓等各種機會,大力倡導開展保存逝者人生文化服務,高度贊揚殯葬界在保存逝者人生文化方面的典范,探究在殯葬服務中保存、搶救、彰顯、傳承人生文化的途徑、具體方法及技術手段;我們從嶄新的視角,培育一大批殯葬文化工作者,加快使他們成為殯葬服務隊伍的主角,大力呼吁催生一大批殯葬文化服務單位,發揮殯葬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補齊殯葬文化服務短板;我們應改變傳統殯葬服務模式,在100%實現不保存遺體之后,不失時機地盡快擺脫對不保存骨灰的過度糾結,重在加快保存歷史創造主體文化的步伐,驅動上海殯葬事業建設步入“文化上海”的發展軌道,使殯葬事業與“卓越上海”相適應,形成上海殯葬的基本特色。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