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地名:區劃地名工作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區劃地名工作是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劃地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扎實抓好各項任務落實,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服務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強黨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穩定大勢的深入思考和系統謀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黨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提出和推動了許多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做好統籌規劃。
民政部根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做好行政區劃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檢查,從體制機制上確保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貫徹到行政區劃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各地也不斷健全加強黨領導行政區劃工作的相關制度、機制和措施,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充分發揮行政區劃在協調、暢通、賦能等方面的重要資源作用,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斷顯現。
2019年1月1日,《行政區劃管理條例》施行,2020年1月1日,《行政區劃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施行,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的意見》,行政區劃管理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為在新起點做好行政區劃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法治保障。
此外,民政部還不斷加強系統研究、整體謀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開展分區域、分領域行政區劃設置戰略研究。強化行政區劃設置與國土空間規劃、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有效銜接,發揮行政區劃重要資源作用,并指導各地制定出臺設鎮、設街道標準,確保基本公共服務有效覆蓋常住人口,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2019年,浙江省溫州市龍港鎮撤鎮設市。此次區劃調整,不僅培育發展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提供載體支撐,更促進了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撤鎮設市5年來,龍港實現以40%的行政資源高效承接100%的行政管理職能,并探索建立了全域統一的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建立起教共體、醫共體、文共體,將每年節約出的10億元行政支出全部用于民生事業和民生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完成民生實事項目。
地名工作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顯著提高
近5年來,我國地名管理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日常管理更加規范,公共服務更加高效,文化保護更加有力,地名工作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顯著提高,更好地發揮出地名的政治、文化、社會功能,地名工作在新時代發展道路上不斷提質增效。
大力推進完善法治建設——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地名管理條例》,明確了地名管理的基本遵循,規定地名管理應當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此后,先后配套出臺《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地名備案公告管理辦法(試行)》等規章政策,為推進新時代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持續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民政部公布三批共56個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并聯合自然資源部公布658個我國南海島礁和海底地名;(下轉2版)(上接1版)落實地名備案公告制度,實現全國備案公告業務全流程網上辦理,截至2024年9月,全國共備案公告地名15.2萬余個;加強地名工作國際交流,組團參加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分部會議,宣傳我國地名標準化和地名文化保護傳承等工作成果,為世界各國加強地名標準化提供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規范地名羅馬字母拼寫。
加大文化保護傳承力度——民政部聯合央視總臺制播《中國地名大會》系列節目,電視端觀眾突破11億人次,全網跨媒體觸達受眾超30億人次;2024年,聯合央視頻推出《中國地名故事》系列地名文化短視頻,在央視網、人民網等平臺同步播出,客戶端累計下載量超5.6億次;指導各地持續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探索地名文化宣傳路徑,打造地名文化矩陣,形成地名天府、地名中的云南等地名文化品牌,傳承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依法管界治界助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加強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構建邊界治理新格局,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治理部署要求的重要任務。
近5年來,各地民政部門持續深入推進平安邊界建設,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平安邊界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開展睦鄰友好活動,著力防范化解邊界治理重大風險,凝聚跨區域、跨部門工作合力,助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行政區域界線聯合檢查是法治政府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工作。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各地全面依法管界治界、頒布施行若干地方法規規章,劃定“楚河漢界”,為邊界地區和諧穩定提供了法治保障。
近5年來,民政部在組織完成全國第四輪省界聯檢后,又有序推進第五輪省界聯檢,完成了68條省界、6800多條縣界的難點協調、埋樁測繪、資料匯總和協議簽訂工作,切實維護了行政區域界線的法定性、嚴肅性、穩定性。
此外,界線管理法治化建設、科學化進程也成效卓著。5批次新型省界界樁更換,以及互聯網、無人機、智能芯片等技術和裝備的運用,不但提升了界樁定位的精準度,還探索了遠距離界樁巡查模式。
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近年來,民政部在助力鄉村振興、加強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主動作為、改革創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開展“鄉村著名行動”,打造完善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使區劃地名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2023年5月,民政部在深化鄉村地名服務試點的基礎上,部署開展“鄉村著名行動”,以地名采集上圖為牽引,全面推進鄉村地名命名設標、文化保護、信息服務、應用賦能,積極發揮地名的當下價值和傳承作用,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這是新時代地名工作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界首鎮,以湘江戰役紅色文化新命名的40多個地名,將湘江戰役中有關界首的歷史和新時代人民群眾接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融入其中。
在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大泗鎮霍堡村,因村中多數村民從事牛肉加工和經營,當地便“量身定制”一批新地名,如“犇牛巷”“伏牛巷”“執耳巷”等,為當地農特產品的網絡銷售提供了附加值。
在山東省利津縣,民政部門聯合交通、郵政等部門,推進全縣8個鄉鎮(街道)形成地名管理服務郵遞網,切實解決群眾出行、物流配送、郵政寄遞“最后一公里”問題。
…………
自“鄉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全國各地共命名鄉村地名45萬條,設置鄉村地名標志35萬塊,安裝樓門牌1450萬塊,鄉村地區“有地無名”“有名無標”等問題得到持續改善。同時,在互聯網地圖服務平臺規范標注地名信息900余萬條,織密了鄉村地名網,有效賦能了鄉村全面振興。
民政部還通過建立健全分級分類維護地名信息工作機制,推動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從“年版制”轉變為“日更新”。目前,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已收錄國內、國外、極地、海底地名等1400余萬條,成為類型齊全、要素完備、標準規范的權威地名信息發布平臺。推動將“標準地名數據”“地名變更審核信息”納入國務院部門共享數據責任清單,通過國務院一體化數據平臺共享區劃地名和界線界樁數據,為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智慧城市建設、科學研究等領域共享區劃地名信息,有效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致知力行,繼往開來。民政部及各地民政部門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劃地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全面依法管界治界,深化區劃地名成果應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