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業: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慈善動能
慈心為人,善行濟世。慈善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脈,凝聚著溫暖心靈的人間大愛,凸顯了中華民族廣闊的胸襟氣度和積極的精神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發展慈善事業、發揮慈善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全國民政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攻堅克難,銳意進取,推動慈善事業在法治軌道上高質量發展。
以法興善:在法治軌道上引領慈善前行
慈善法,是慈善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是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的法治保障。
2016年出臺的慈善法,在保護慈善參與者權益、規范慈善活動、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發揮慈善功能作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政部積極推動慈善法貫徹落實,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涵蓋慈善組織登記認定、公開募捐管理、慈善信托管理等多個方面,17個省份出臺地方性慈善法規,初步構建了慈善事業規范發展的制度體系。”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適應慈善事業發展的新需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2023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改慈善法的決定,進一步強化了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
“這次修法彌補了應急慈善、社區慈善、個人求助網絡平臺等多個法律規制的空白,細化了慈善組織、慈善信托、公開募捐、信息公開、法律責任的規制,強化了政府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責任和措施。”深度參與慈善法修改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
今年9月5日,民政部公布了新修訂的《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和會同有關部門新制定的《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管理辦法》。這3部配套規章與新修改的慈善法同日正式施行。據悉,有關慈善信托、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募捐成本、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臺的部門規章或規范性文件正在積極研究制定中。
為宣傳貫徹新修改的慈善法,在民政部的指導下,各地突出地方特色,結合“中華慈善日”等時間節點,策劃開展了慈善法專題培訓、慈善表彰、公益集市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進一步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推動慈善事業在法治軌道上高質量發展。
茁壯成長:在規范與創新中壯大慈善力量
涓滴善流,匯成江海。五年來,在慈善法的引領、規范、保障下,全社會慈善捐贈規模穩步增長,2020年首次超過2000億元。
這一數字的背后,是蓬勃發展的慈善力量,是凝聚增長的慈善共識:
截至2024年8月,全國共登記認定慈善組織1.5萬余家,與2018年年底相比增長189%。
截至2024年9月,全國累計備案慈善信托2016單,與2018年年底相比增長1135.1%;信托合同總規模為239.9億元,與2018年年底相比增長2147.7%。
截至目前,民政部遴選指定了騰訊公益等29家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臺,累計發布公開募捐信息超過17萬條,募集善款總額超過500億元,累計帶動逾600億人次網民點擊,進而關注和參與捐贈。
在慈善力量不斷增長的同時,慈善事業加快了創新步伐。在互聯網慈善“賽道”,數字與科技賦能讓慈善信息傳播更快捷、讓慈善捐贈更精準,隨手公益、指尖公益逐漸成為新潮流;在基層治理領域,各地以“五社聯動”和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社區慈善,做好基層民政民生服務。此外,慈善參與方式更加多元,從設立慈善組織、備案慈善信托向提供慈善服務、參與志愿服務不斷延伸;捐贈內容更加多樣,從以捐錢捐物為主向捐贈股權、房產、知識產權不斷拓展。
民政部還實施了“陽光慈善”工程,進一步提升慈善活動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強執法監督,嚴肅查處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等慈善組織的違法違規行為。各級民政部門持續開展慈善組織(基金會)年報年檢工作,加強對慈善組織善款募集管理使用全過程監管,鼓勵社會監督、推進行業自律。堅持鼓勵支持和監督管理并重,持續推進依法行善、依法治善。指導督促慈善組織加強黨的建設,健全法人治理機制,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嚴守公益初心和非營利底線。
突出重點: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彰顯擔當
五年來,慈善事業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不僅聚力保障民生,更在推進共同富裕、推動鄉村振興中積極有為。
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慈善力量積極作為。今年5月13日,浙江省寧波市成立低收入農戶共富慈善基金,構建社會力量助力共富的長效機制。這是浙江省眾多“共富基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國各地以共富慈善基金為代表的慈善力量扛起推進共同富裕的使命擔當,關注困難群眾的疾苦安危,為開展多樣化的慈善活動提供了資金保障。
推動鄉村振興的路上,慈善力量不斷作為。2023年4月12日至14日,重慶市慈善總會(現已更名為重慶市慈善聯合總會)舉辦“鄉村振興·重慶專場”公益活動。在短短3天時間內,723萬人次參與,募集資金3.32億元。多年來,各地以慈善為抓手,著力發揮慈善組織的專業優勢和資金優勢,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鄉村旅游等領域實施一系列慈善項目,培訓鄉村本土人才,匯聚鄉村振興的慈善動能。
應對大災大難的路上,慈善力量從不缺席。2020年,廣大慈善組織、愛心企業等為疫情防控累計捐贈資金396.27億元,物資10.97億件;在四川、甘肅、青海、新疆抗震救災,河南、湖南以及東北、華北、黃淮、華南等區域防汛抗洪救災中,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慈善組織等各方力量在政府統籌下迅速有序行動,書寫了一個個溫暖的慈善故事。
善意潮涌:以文化為內核涵養向善風尚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小社九助”服務品牌創新開展“助老、助小、助困、助農、助殘、助家、助和、助美、助善”服務,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在廣東省廣州市,176個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依托慈善組織成立了821個社區慈善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把“惠民情懷”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
如今,新時代慈善文化逐步深入人心。為進一步弘揚慈善文化、激發社會正能量,五年來,民政部組織開展了兩屆“中華慈善獎”評選表彰活動,牽頭主辦了四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聯合相關部門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和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的互聯網公益慈善論壇,支持建設南通中華慈善博物館。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6個省份設立了省級慈善獎。2023年,天津、河北、山西、黑龍江、上海、福建、河南、湖北、云南等9個省份開展了首屆慈善獎評選或表彰工作。浙江率先實現了省、市、縣三級慈善獎全覆蓋。
每年“中華慈善日”,民政部指導各地民政部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積極宣傳普及慈善法,大力弘揚慈善文化,引導推動社會各界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慈善北京”“善行八閩”“樂善遼寧”等已經成為公益慈善領域的亮麗名片。全國人大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顯示,87%的受訪者為慈善事業捐贈過現金或者實物,人人行善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新時代新征程,慈善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向上向善的力量滾滾匯聚。心有所信,方能遠行。秉為民初心出發,揚改革之帆啟航,慈善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