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增進民生福祉 描繪幸福圖景
吉林省梅河口市解放街道育才社區“兒童之家”開展“七彩童年 歡樂六一”主題活動。
吉林省民政廳舉辦第三屆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大賽。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社會福利院的老人在玩紙牌。
吉林省白山市兒童福利院為孩子們過集體生日。
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民政局與長春公交集團合作推出長春市首款“百年好合”經典傳統中國紅主題婚禮巴士。
提升社會救助質效、做優做實“一老一小”服務保障、培育扶持“吉字號”品牌社會組織、大力開展“鄉村著名行動”……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以來,吉林省民政系統通過辦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繪就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新圖景。
立足兜底夯基職責,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
近年來,吉林省民政廳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在脫貧攻堅中“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重要作用,全力完成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任務。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吉林省民政廳制訂印發《關于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工作方案》,提出政策幫扶、分類幫扶、精準幫扶、主動幫扶、統籌幫扶、社會幫扶、智慧幫扶等“七個幫扶”措施,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同時,以現有社會救助信息系統和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為基礎,搭建監測預警平臺,完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實現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定期更新、動態監測。
為更好地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吉林省民政廳不斷提升社會救助服務質效。修訂出臺《吉林省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辦法》,建立救助對象綜合量化評審指標體系,統籌考慮家庭收入、財產、勞動能力、剛性支出等因素,綜合評估申請救助困難群眾需求,量化確定社會救助項目,提高救助對象認定的精準性。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加快推進跨部門信息共享,核對信息擴大到教育、人社、不動產、公安等16個部門的31項信息,涵蓋車輛登記、社保繳納、不動產登記、銀行存款等內容,確保實現應救盡救、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在臨時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全部下放的基礎上,吉林省45個縣(市、區)將低保、特困供養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并在鄉鎮(街道)建立社會救助備用金制度,確保應急所需。將走訪中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列為村(社區)重要工作內容,在物質救助的基礎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
此外,吉林省各級民政部門不斷提升社會救助經辦能力,在便民惠民上下功夫。在縣(市、區)設置70個社會救助事業中心,在鄉鎮(街道)設立172個社會救助服務大廳和729個救助服務窗口,在村(社區)設立1.1萬名社會救助協理員。在縣級層面,健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困難群眾急難個案;在鄉鎮層面,按照“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要求,安排專人負責受理、轉辦工作,確保困難群眾的訴求得到及時解決。此外,吉林市、撫松縣等地實現救助服務“掌上辦”“指尖辦”,為困難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項申請、辦理、查詢等服務。
聚焦守護“一老一小”,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一老一小”牽動千家萬戶,關乎民生福祉。近年來,吉林省各級民政部門將做優做實“一老一小”服務保障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
吉林省民政廳立足于滿足全體老年人的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基本服務需求,堅持城鄉統籌、區域統籌,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在省級層面,先后制定出臺《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機制建設的若干措施》《關于推進養老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吉林省為老年人辦實事清單》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設施建設、規劃用地、人才培養、稅費減免、資金監管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為了完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從2019年起,吉林省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納入省政府考核市(州)政府績效指標,全省新增配建養老服務設施建筑面積26.82萬平方米,新增規劃面積26.48萬平方米。目前,已實現了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一所以收住城鄉困難失能、殘疾老年人為主的縣級養老機構的目標;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1597家,總床位超過14.62萬張。同時,連續3年將建設綜合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列為省政府民生實事推動,累計投資1.3億元,建成綜合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56個。在農村,吉林省構建以縣級社會福利院、鄉鎮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村級養老大院和互助養老站點為載體,城鄉互動、功能互補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實施鄉鎮福利中心提升計劃,打造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利用閑置資源建設農村養老大院(互助養老站點),為老年人提供日間休息、娛樂、助餐等服務。目前,吉林省已建成4671個農村養老大院、124個互助站點。
2022年,吉林省民政廳啟動老年助餐工作,通過試點先行的方式建設一批老年助餐服務場所。2024年,吉林省民政廳等11部門聯合印發《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的實施方案》,明確重點通過新建改建、完善拓展、社會合作、互助共建等多種方式,建設布局合理的老年助餐服務場所,解決老年人一餐熱飯難題。
圍繞老年人精神文化和娛樂層面需求,吉林省民政廳探索推行“文養結合”模式,動員社會力量為老年人提供學習、健身、娛樂、旅游、公益等服務。在全省選定49所高校開辦老年課堂,在203個養老機構、城鄉社區開展“文養結合”試點。打造“吉養天年”服務品牌,深入探索多元化、多業態旅居康養新模式,為老年人提供高品質的養老服務。
為了更好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吉林省民政廳持續推進“專業社工+兒童主任”精準關愛工作模式,通過優化整合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精準匹配兒童需求,提高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精細化水平。實施兒童福利工作省級示范性項目,委托專業社工以培訓、督導、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基層規范化推進精準關愛工作模式。設立困境兒童權益保障輿情監測和核查督導項目,委托社工機構通過熱線受理、輿情監測等方式,受理涉未成年人相關事項的投訴、舉報、咨詢、求助及報告。引導社會公益慈善資源投入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為孩子們提供個性化服務。當前,吉林省已實現兒童主任村級全覆蓋、兒童督導員鄉鎮級全覆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縣(市)全覆蓋、兒童福利機構市(州)全覆蓋……兒童福利保障的隊伍愈發強大、服務水平日益提升。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助力高質量發展
吉林省積極培育扶持“吉字號”品牌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助力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吉林省委、省政府將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寫入“百村提升”工程,省民政廳會同省鄉村振興局出臺《關于動員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六項行動”實施方案》,吉林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吉林省林蛙產業商會等42家“吉字號”品牌社會組織參與其中。結合農業強省“千億斤糧食工程”“千萬頭肉牛工程”等,培育發展吉林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促進會、吉林省新能源汽車行業協會等1579家社會組織。以吉林省民營企業聯合會、吉林省企業家協會等為代表的“吉字號”品牌社會組織,依托行業綜合優勢,搭建企業與政府間的招商引資橋梁,相繼打造了全球吉商大會、“年貨大集”“新春購物節”“98消費節”以及“企業與供應商交流會”等活動,引導民營企業緊盯大農業、大裝備、大旅游、大數據“四大集群”超前布局新能源,開發利用新材料,加快進軍新醫藥,積極融入新康養,著力發展新電商。
一個好的地名不僅能促進鄉村歷史、文化、傳統的挖掘和傳承,還能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為此,吉林省民政廳科學謀劃,大力推動“鄉村著名行動”。深入實地調查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征集群眾對地名建設的意見建議,組織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進行研討會商,確定鄉村地名建設重點方向,在全省實施地名規劃工程、地名點亮工程、地名信息服務工程、地名文化保護工程、地名惠民工程“五大工程”,并納入民政工作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省民政廳與聯席會議14個成員單位充分會商,指導其將鄉村地名建設納入本領域鄉村振興工作范疇,明確宣傳部門協同實施地名點亮工程,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協同實施地名信息服務工程,住建、文旅等部門協同實施地名文化保護工程,商務、農業農村、文旅、郵政等部門協同推進地名惠民工程。指導各級民政部門依托地名工作協調機制,找準各部門職能與“鄉村著名行動”契合點,推動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揚其長的工作格局。積極指導通榆縣、白城市洮北區、敦化市完成“深化鄉村地名服務點亮美好家園”試點,為全省全面推進實施該項工作探索路徑。通榆縣編制了全省首部縣級鄉村地名規劃、建設了省內首個地名信息網絡平臺,白城市洮北區將鄉村地名建設納入城鄉總體規劃,敦化市電視臺開設鄉村地名宣傳欄目。目前,全省各地正全面開展鄉村道路街巷命名和信息采集上圖工作,今年以來,命名居民點105個、公共服務設施60個,設置維護鄉村地名標志7000余個,采集上圖信息5500余條,命名鄉村道路街巷1萬余條。在街路牌、門(戶)牌設置與更新過程中,嘗試采用數字技術將地名標志與便民服務深度融合,方便群眾辦理救助申請、養老服務和生活繳費等民生服務事項。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