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民政廳】黨建引領 規范管理 構建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新格局
廣東省民政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慈善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著力構建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目前,全省共有慈善組織2003家,總資產約450億元,慈善信托備案合同規模13.4億元。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動慈善事業蓬勃發展
積極推進慈善組織黨建工作覆蓋,引導慈善組織聽黨話、跟黨走。打造“6·30”廣東扶貧濟困日等慈善品牌,發揮“廣益聯募”“騰訊公益”“慈鏈公益”等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作用,培育1.5萬余家社區慈善組織。扎實開展“中華慈善日”主題宣傳,授予499個單位和個人紅棉杯獎杯,激發慈善活力。廣東慈善規模體量大、群眾基礎好、日常監管實、創新活力足、社會氛圍濃,慈善力量在扶危濟困、鄉村振興、防災減災等工作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建立健全綜合監管機制,推動行業有序發展
穩步實施“陽光慈善”工程,建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內部治理”四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守護慈善事業公信力。一是建立五級風險防控機制。定期排查慈善組織可能存在的政治、社會、經濟、安全等方面風險,根據風險等級進行相應處置。穩妥推進慈善組織管理漏洞和風險隱患全面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組織開展慈善組織善款募集管理使用排查整治“回頭看”專項行動。二是建立快速響應聯合監管機制。民政部門牽頭,聯動公安、人民銀行、網信、市場監管等部門,重點監管接受境外資金和開展境外合作項目的慈善組織,對涉嫌違法違規的慈善組織開展聯合調查。三是建立慈善組織信息公開機制。舉辦“慈善公眾開放日”活動,引導慈善組織開門“曬賬單”,發布慈善組織透明度排行榜單等,推進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四是不斷完善日常監管機制。通過年檢年報、行政約談、抽查審計、“雙隨機、一公開”現場檢查、信用監管等級評估等方式加強管理,每年對5%以上的全省性慈善組織進行現場抽查。各地通過慈善行業聯合黨委、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會、“互聯網+監督”等方式,暢通多元監督渠道。
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推動基層民政服務提質增效
深入推進“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著力為基層減負賦能,打通民政惠民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一是全面覆蓋。全省鎮(街道)共建立1631個服務站,村(社區)共設立9218個服務點。今年以來,兜底民生服務人員從5963人提高至2.8萬余人,服務力量增幅達209%,社工持證率從26%提高至81%。二是規范管理。會同財政等部門制定實施方案、資金管理辦法、工作指引、標桿站建設等系列文件,推動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三是高效服務。通過常態化探訪和精細化服務,依托慈善超市等平臺,累計鏈接慈善資源約2.8億元,服務超2800萬人次,開展個案服務近10萬個。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