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治理 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2024年區劃地名工作綜述
新時代的區劃地名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經濟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2024年,民政部及各地民政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劃地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扎實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在改革中彰顯治理智慧,在傳承中凝聚文化力量。
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取得新進展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今年夏天,京津冀民政系統將1996年由3省(直轄市)人民政府共同埋設在4個交會點上的5顆老界樁予以更換,并將京津冀I號老界樁捐獻給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展藏。為加強界樁日常管理,北京市民政局為新界樁安裝了智能監測系統,實時監測界樁狀況,監測信息由3?。ㄖ陛犑校┟裾块T共享。這是全國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統籌推進,邁向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民政部根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進加強行政區劃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從體制機制上確保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落實。各地民政部門在深化落實行政區域界線聯合檢查、加強行政區域界線標志物管理和維護等方面堅持全面依法管界治界,把法治精神和法治要求貫徹落實到邊界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
民政部全面落實黨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刻認識和把握行政區劃作為黨治國理政重要資源的作用,加強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研究,總結實踐經驗,推進加強行政區劃總體統籌和規劃引領,確保行政區劃設置和調整同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需要相適應。地處滇川藏3?。ㄗ灾螀^)交界處的云南省德欽縣縣城長期存在地質災害隱患,民政部加大部門協調力度,深入研究論證、多輪實地踏勘,推動調整優化德欽縣管轄范圍,為縣城避險搬遷創造條件。同時,支持相關地方穩妥有序推進行政區劃調整組織實施,加強政策協調和工作指導,確保德欽縣縣城避險搬遷工作積極有序推進。
界線管理法治化建設、科學化進程成效卓著。京津線、冀遼線等14條省界聯合檢查有序推進;吉林、黑龍江等7省份開展省界界樁更換,加強行政區域界線標志物管理;北京市立足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行政區域界線折點坐標測量;浙江省、湖北省通過在界樁內部植入電子芯片、陀螺儀等,對界樁實行遠程監控和管理……在此基礎上,各地民政部門持續深入推進平安邊界建設,排查管控行政區域界線爭議隱患,開展睦鄰友好活動,著力防范化解邊界治理重大風險,凝聚跨區域、跨部門工作合力,助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地名管理工作水平顯著提高
今年以來,我國地名管理制度體系日趨完善,管理更加規范,公共服務更加高效,文化保護更加有力。
繼2022年5月施行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后,為推進法治建設、完善地名管理配套制度,民政部今年出臺了《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共26條、涵蓋6個方面,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各地積極推進地名管理制度優化,重慶市、海南省、北京市、江西省修訂出臺當地的地名管理辦法,江蘇、山西、甘肅等省相繼舉辦區劃地名管理工作培訓班,為規范地名管理、健全制度機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名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引發社會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走進桐城市六尺巷,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融媒報道《人民路上為人民》生動講述了75座城市、75年來、75條“人民路”上,尊重人民價值、成就人民夢想的故事。
“問勇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揭牌,再次引發人們對英烈事跡的緬懷、對英雄故事的傳頌,相關視頻網絡傳播量破億次。
…………
一件件事、一個個地名、一段段歷史,無不激發著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為持續推進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民政部聯合央視頻推出《中國地名故事》系列地名文化短視頻,在人民網等平臺同步播出,累計覆蓋觀眾2.6億人次;指導各地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地名文化宣傳活動,打造地名文化矩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各地民政部門積極推進地名文化進村居,開展各類地名文化宣傳活動3.3萬場次;全國23個省份建立地名保護名錄制度,推動3萬多個老地名納入保護范圍。
此外,民政部還指導各地民政部門穩慎開展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落實備案公告制度。截至11月底,各地民政部門通過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備案公告地名23.5萬個。指導民族地區進一步規范地名管理,推廣使用標準地名和羅馬字母拼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地名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今年以來,民政部在助力鄉村振興、加強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主動作為、改革創新,推動區劃地名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民政部部署開展“鄉村著名行動”,以地名采集上圖為牽引,全面推進鄉村地名命名設標、文化保護、信息服務、應用賦能,積極發揮地名的當下價值和傳承作用,在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民政部從全國遴選出首批24個鄉村地名建設基礎扎實、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示范引領作用強的縣(市、區)案例,為其他地區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啟示。此外,民政部還會同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編制了《鄉村地名建設指南1.0版》,按照“怎么看、怎么辦、怎么干”的思路,明確新時期鄉村地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明確推進實施的具體舉措與方法路徑,收錄了基層探索實踐形成的15篇典型案例,讓各地近學眼前、遠學他省。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界首鎮,以湘江戰役紅色文化新命名的紅星路、紅安路、紅章路等44個地名,將湘江戰役中有關界首的歷史和新時代人民群眾接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融入其中。
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新命名了金沙路、山海街、古雁路、閩江路等24個地名,展現閩寧協作、移民搬遷、生態修復、精準脫貧等光輝歷程。
…………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共命名鄉村地名38.8萬條,設置鄉村地名標志27.5萬塊,采集上圖地名和農家樂、采摘園等興趣點111萬條。鄉村地名網進一步織密,助力提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以及產業發展水平。
民政部還在今年部署開展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行政區域類數據質量專項復核,全面審核提升行政區域和村(社區)等80余萬條地名數據,信息庫新增地名100余萬條;探索建立地名信息分級分類管理機制,推動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從“年版制”轉變為“日更新”;優化完善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系統功能,有效支撐新增地名備案公告與數據共享交互,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始終堅持抓黨建促發展,不斷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區劃地名司黨支部在第三場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強”黨支部建設經驗交流會上作經驗交流,區劃地名司地名管理處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致知力行,繼往開來。民政部及各地民政部門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提升地名監督管理服務水平,全面依法管界治界,深化區劃地名成果應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