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也成為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困境兒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保障兒童合法權益。在全國兩會上,除了“老”,“小”也成為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給予孤殘等困境兒童更多關愛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而孤兒和殘疾兒童更是需要全社會給予仁愛之心和關愛之情。
孤獨癥兒童,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由于孤獨癥的治療缺乏特效藥物,康復訓練成為他們唯一的希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龍墨指出,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針對孤獨癥群體的助殘惠殘法規政策,從《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到《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為孤獨癥兒童的康復之路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然而,當前孤獨癥篩查、診斷和康復機構對家長的咨詢、指導和培訓仍顯不足,社會對孤獨癥兒童家庭的支持也較為有限。
為此,龍墨建議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通過動態掌握孤獨癥兒童家庭的狀況及需求,建立相關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孤獨癥兒童家庭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政策范圍。同時,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殘疾兒童早期干預服務,加快培育孤獨癥相關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此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倡導志愿服務等方式,為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疏導、康復知識培訓、日間照料、喘息等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全國政協委員、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創始人翟美卿近年來也積極投身于特殊兒童關愛保護事業。她表示,公益慈善資源和社會力量在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方面大有可為。
近年來,翟美卿把基金會的工作重心聚焦于困境兒童的關愛與保護,通過開展支持關愛孤獨癥兒童家庭行動,深耕“愛暖童心”心理健康進鄉村學校項目,為困境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基于實踐,她建議通過完善政策制度、加大資金投入、培養專業人才、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等方式,構建困境兒童關愛服務綜合體系,用更有溫度的服務守護好每一個困境兒童。
用心用情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孩子身心健康,是家長最質樸的期望,也凝聚著全社會的關心。習近平總書記把青少年階段譽為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強調“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
為了讓每一個青少年都能擁有陽光心態和美好未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首義律師事務所主任謝文敏建議構建“五育并舉”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即德育心、智慧心、體強心、美潤心、勞健心,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思政全過程,打造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主任彭靜則建議構建“預防—干預—保障”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她強調,要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確保每所學校配備專職及兼職教師,建立“班級篩查—年級評估—校級診斷”三級預警機制。同時,構建普惠型社會支持網絡,建立教育、衛健、民政、婦聯“四方責任清單”,實施“雙師共育”和“家校心理契約”制度。她還提出探索建立心理損害賠償制度,將心理健康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并在試點地區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綜合改革,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在帶給青少年學習、生活的便捷與積極體驗的同時,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也威脅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價值觀塑造。
針對青少年網絡沉迷及青少年模式優化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提出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企業”四位一體的網絡素養教育體系的建議,推動中小學開設系統化網絡素養課程,建立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絡,形成政府主導、平臺協同、全民參與的青少年網絡保護機制。
她指出,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納入課堂教材,通過開展教師網絡素養專項培訓,切實提升教師開展網絡素養教育的能力。同時,夯實家庭教育基礎,向家長普及網絡教育知識并提倡制定家庭數字守則。此外,相關部門要強化監管,壓實平臺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也呼吁,借鑒部分發達國家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做法,出臺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規定,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
“我國雖已出臺相關規定,禁止未成年人出鏡直播,嚴肅查處炒作‘網紅兒童’行為,禁止誘導未成年人打賞等,但由于缺乏明確禁令,部分平臺仍存在‘打擦邊球’的情況。”陳偉志表示,只有出臺更明確、更嚴格的禁令,才能徹底清除網絡不良現象。同時,要通過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敦促家長承擔起監護責任,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上網習慣。檢察機關應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通過公益訴訟等方式,推動網絡平臺落實未成年人保護責任。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