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暖心傳黨恩 救助幫扶顯真情
唐志輝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山東省東營市民政局注重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充分體現在兜牢民生保障底線實踐中,扎實開展“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上下聯動解決好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為困難群眾辦實事、送溫暖、解難題。
開展“大排查,大走訪”,用腳步丈量民情。市縣民政部門堅持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深入鎮街、村居和困難群眾家中,督導調研救助政策落實情況,走訪摸排困難群眾救助需求,協助解決實際困難。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低保、特困、孤困兒童等2750人,走訪慰問1625人次,發放救助資金和物資折款38.4萬元。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政策性問題26項,以“一事一議”等方式解決困難群眾個案7起,切實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手中。
實施“提標擴面增效”,用政策排解民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結合東營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面提高困難群眾的救助保障水平。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790元提高到869元,農村低保由每人每月590元提高到667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均按照城鄉低保標準的1.4倍執行,達到每人每月1217元、934元。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在原基礎上提高10%,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2522元、4202元、8404元。投入1.02億元,救助保障困難群眾78501人次。創新社會救助路徑,探索“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打造“熒(營)光行”救助關愛品牌,實現救助服務對象幫包走訪聯系“點對點,全覆蓋”,落實幫包責任人3200余人,聯系困難群眾2.4萬余人。利津縣民政局實施“慈善醫療陽光救助”項目,與縣人民醫院合作,為特困人員、孤困兒童建立醫療綠色通道,解決了困難群眾醫療難等問題。
拓展“服務能力提升”,用行動溫暖民心。將社會救助工作納入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管理網絡,推動救助工作關口前移、幫扶觸角向基層延伸,實現轄區內困難群眾主動發現,幫扶工作無縫隙、全覆蓋。社會救助審批權全部下放到鄉鎮(街道),低保、特困審批時間壓縮到20天之內,急難型臨時救助實行24小時內先行救助。充分利用數據平臺,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取消6項可通過部門內部調查或信息共享方式辦理的證明材料,開展低收入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動態監測,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完善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不斷豐富數據源,月均核對2.5萬人次,確保“新進必核、在保必核”。推行社會救助事項“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努力實現“一證一書”辦理社會救助,提高審批服務效率。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