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民政系統扎實推進“解憂暖心傳黨恩” 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東民政系統將“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點任務抓緊抓細抓實,強化責任擔當,踐行初心使命,狠抓工作落實,扎實推動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
以核查走訪“丈量民情解民憂”。按照低保特困對象、低收入人口、兜底保障的已脫貧人口、因疫因災因病因意外等出現基本生活嚴重困難的人員四個“100%核查”的要求,發動全省民政黨員、干部以及“雙百工程”的社工力量,全面開展困難群眾手機APP入戶核查,并對重病、重殘對象以及生活困難的退役軍人、老黨員等特殊困難群眾實施結對幫扶,提供“送政策、送溫暖、送幫助”的貼心服務。截至6月20日,全省共核查困難群眾53.1萬戶,入戶率達64.8%,主動掌握生活實情和救助需求,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政策性問題233個,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解決個案性問題16485個;走訪慰問成功結對幫扶的特殊困難群眾10.4萬人次,資助資金761.36萬元。廣州在新一輪本土疫情期間建立中高風險地區和封閉封控管理等重點區域特殊困難群眾底冊,每天專人電訪,全覆蓋動態摸查低保、特困等民政服務對象7360人,并運用信息化手段及時發現、推送并解決送藥、送菜、就醫等需求問題595個;佛山市禪城區發動區直機關、鎮街在職黨員以及社會熱心黨員約2000名,對1500多名困難群眾開展結對幫扶,實現三級黨員100%結對幫扶,幫助群眾解困脫困。
以嚴管優服“增進民利暖民心”。一是著力強化兜底保障力度。制定公布2021年全省城鄉低保最低標準,分四類地區劃定最低標準,同比提高3.5%以上,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1.6倍。全省21個地市均已出臺低保和特困提標文件,月人均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為900元、734元,比上年分別提高30元、22元,月人均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分別為1516元、1199元,比上年分別提高102元、49元。二是著力強化資金監管力度。全面開展社會救助數據專項治理,通過整治數據不全、不準、不細問題,督促各地每月按時足額發放救助資金,規范卡折資金摘要明細,進一步嚴格救助資金發放監管。肇慶市針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救助對象卡折委托代管風險問題專門完善政策措施,強化對代管人的備案和監督管理。三是著力強化投訴舉報處置力度。全面公布并保持12345(12349)及各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暢通,4月以來累計接聽來訪電話2945個,及時搜集并處置群眾信訪訴求。四是著力強化政策宣傳力度。在省民政廳及地方民政部門官網上長期公示社會救助對象,并采取印發海報、拍攝宣傳片、舉行廣場宣傳活動及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傳達社會救助最新資訊,推動實現“陽光救助”。
以數字賦能“疏通民堵惠民生”。一是聚焦服務精準性做到智慧核對。進一步加大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系統數據共享力度,在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和對象動態管理上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二是圍繞服務主動性做好智慧監測。印發關于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的通知,基本建成低收入人口監測平臺,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農村易致貧返貧人口等納入監測預警范圍,做到信息匯聚、風險研判、監測預警和精準救助。三是緊扣服務便捷性做到智慧診斷。依托信息化技術,通過在“粵省事”小程序上線“救助自診”服務做到“一鍵診斷”、在救助證書加印救助查詢二維碼做到“一碼查詢”等措施,暢通救助資訊獲取渠道,困難群眾可自主判斷自己是否符合救助條件,解決群眾的政策壁壘。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