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椒縣 用好『三面鏡子』 為困難群眾辦實事
今年以來,安徽省全椒縣秉承“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突出“我為群眾辦實事”主線,扎實開展“解憂暖心傳黨恩”等實踐活動,切實履行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職責,讓基本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牢。
用好“顯微鏡” 精準識別困難群眾
精準認定。全椒縣印發《關于貫徹落實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方案》,按照“?;?、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以信息化為支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制度完備、高效順暢的“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格局。
精準核對。全椒縣先后開展了鞏固社會救助兜底脫貧成果“回頭看”和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鞏固提升行動,摸排重點人群,落細落實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整治社會保障資金發放不規范等問題,健全長效機制,提高農村低保精準度。今年以來,已退出不符合低保條件對象773戶812人。低保經辦人員近親屬辦理低保備案82人。
精準發放。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到每人每月670元。1月—11月份,為全縣8049戶11032名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6045萬元、人均月補差522元。按照A、B、C三類,建立低保對象分類管理制度,重點關注“三無”人員、重病家庭、重殘家庭,做到分類施保。
用好“多棱鏡” 救助服務更加便捷
下放審核權限。全椒縣從10月起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審批權限下放至鄉鎮,按照“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救助原則,壓縮審批時間、抓好審批監管、規范救助行為。并在鄉鎮建立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將小額臨時救助權限下放鄉鎮,確保應助盡助、及時救助。
優化辦事程序。在鎮村為民服務大廳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窗口,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依托便民投訴電話,及時轉辦、交辦群眾提出的救助訴求,及時解決、落實,必要時開展信訪聽證,形成高效協同機制;科學調整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和張榜公示等審核審批程序,對沒有爭議的救助申請,不再進行民主評議。
增強救助時效。優化簡化臨時救助審核審批程序,對于急難型對象,規定縣、鎮級民政部門可“小金額先行救助”,事后補充說明;對于支出型對象,按照審核審批程序辦理;對于重大生活困難的,可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審批,采取“跟進救助”“一次審批、分次發放”等方式,增強救助時效性。今年以來,全縣累計救助困難群眾933人次,發放救助金154萬元。
用好“廣角鏡” 將暖心服務體現到救助工作中
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全椒縣強化鄉村振興、醫保、殘聯等部門數據共享,將低保、特困、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對符合條件的困難家庭及時納入社會救助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今年以來,全縣累計將402戶461名困難群眾新納入農村低保。
完善主動發現機制。聚焦特殊困難群體,動員民政系統和各鎮民政工作人員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對走訪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訂政策舉措。指導村(社區)開展日常走訪,及時上報有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基本信息,實現社會救助從“被動申請”向“主動發現”轉變。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共為700余戶困難群眾送去了黨的關懷。
探索其他幫扶機制。建立健全“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200余名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深化城鄉困難群體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為700余名城鄉困難群體提供法律援助。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