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打造“15分鐘近鄰服務圈”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是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理念和方式方法。福建省通過推行近鄰服務,完善助幼、助教、助醫、助老、助困等“五助”內容,打造“15分鐘近鄰服務圈”。
省社區辦出臺了《關于推行城鄉社區近鄰服務的實施意見》,在1個市、11個區縣、132個社區開展“一十百”試點活動。助幼服務方面,鼓勵設立“四點半”課堂、“兒童之家”或托幼托教中心,解決好幼兒兒童課堂外看護教輔問題;助教服務方面,推動各類講堂、書院等向社區、小區延伸,根據居民需求,開展各類學習培訓活動,建設學習型社區;助醫服務方面,城市社區每萬名居民建設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每千名居民至少配備1名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人員;助老服務方面,城市社區每萬人擁有養老服務設施達到500平方米以上;助困服務方面,積極組織動員黨員群眾主動加入志愿服務隊,認領志愿服務項目,通過綜合包戶、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重點為社區、小區內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空巢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及隨遷子女等困難群體提供各類關愛服務。
廈門市聚焦破解小區治理存在痛點難點、城市“陌生人社會”等問題,以組織與組織共建、組織與居民守護、居民與居民互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就地就近的融合共建、聯動共治、資源共享,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用有溫度的服務帶來有質感的幸福。湖里區出臺《小區業委會規范化建設的十條措施》,抓準小區居民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以“打補丁”方式,加強對小區近鄰服務事項“事前介入、事中監管、事后救濟”,建立一套制度性、規范化的近鄰服務運作體系。思明區深田社區探索形成“千戶訪、百事幫、萬家和”群眾工作法,有效根治了城市“陌生病”,讓社區生活味更濃更真。
福州市把服務延伸到小區、樓道和家門口,讓居民生活更舒心更便捷。全市深化“六助一護”為老服務項目,推廣“金厝邊”為老志愿服務;依托“長者食堂+學堂”,讓居家養老更有“知”有味,不但解決老人們就餐問題,還能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成立社區“鄰里互助會”等社會組織和“愛心媽媽”社區志愿服務隊,發動近鄰志愿者,通過綜合包戶、結對幫扶等形式,為困難群眾提供送餐、代買物品、家政等各類關愛服務。針對居民反映的幼兒托管難問題,倉山區金山街道金洲社區探索通過社會組織和社工開展專業化幼兒教育服務,培育了樂探機器人、榕禾、青禾等社會組織,解決年輕人的后顧之憂。
莆田市采取“1+6+X”的模式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1”即堅持黨建引領主線;“6”即完善社區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6項服務功能,“X”即結合社區實際和群眾需求,拓展其他多項功能,讓社區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生活服務。全市已建成投用17個“黨建+”社區鄰里中心,今年將再建21個,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在全省率先發布《城鄉社區民主協商工作指南》,社區鄰里中心內設民主議事廳,讓群眾坐“C”位主持,從“做群眾工作”到“由群眾轉變”轉變。全市民主議事廳覆蓋率達97%,累計開展民主協商603場次,協調解決公共事務525件、民生實事211件、化解矛盾糾紛329件。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