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地名服務活動
今年以來,為提高地名服務水平,方便群眾生活,浙江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要求,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充分結合“保護地名文化、記住美麗鄉愁”“追尋地名文化、探究黨史故事”等活動,立足浙江地名文化特征,講好地名故事、豐富地名文化、延續紅色文脈、傳承紅色基因、提升地名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對地名信息的需求,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追尋地名文化,探究黨史故事
浙江省統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與地名文化保護工作,深入挖掘紅色地名資源。組織“追尋地名文化,探究黨史故事——黨史中的浙江地名”系列展覽,以各地專篇的形式,陸續在瑞安市、義烏市、溫嶺市、諸暨市、杭州市蕭山區等15個縣(市、區)舉辦分展。通過主題展館、固定展廳、移動展板,用圖片、實物、視頻、模型搭建、互動平臺等方式,展示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地方——義烏分水塘、中共一大勝利召開的地方——嘉興南湖、浙江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三門亭旁、楓橋經驗誕生地——諸暨楓橋等紅色地名的來歷、含義,進而講好黨史中的浙江地名故事,記錄中國共產黨在浙江留下的紅色印記,彰顯建黨百年來浙江取得的歷史成就。各地整理紅色地名300多個,觀展人數達2萬人次,進一步傳承了紅色地名文化,將紅色地名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一個生動切入點,從地名故事中追溯黨的百年奮斗歷程。
與此同時,浙江省積極參與民政部區劃地名司、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紅色地名 禮贊百年”地名“文·圖·影”征集活動,征集到紅色地名故事55篇、視頻16部、攝影作品14幅,有效保護、宣傳、弘揚了紅色地名文化。各地紛紛出臺紅色地名保護名錄、評選“紅色地名”村。地名文化資源更加得到重視,也進一步保護了紅色地名資源。
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提升地名管理服務水平
依托“浙江政務服務網”“浙里辦”平臺,結合浙江省數字化改革和“浙江民政碼上辦”要求,將業務管理信息與地名文化有效串聯起來,讓地名文化及地名服務惠及更廣泛人群。一是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對審批系統進一步升級改造,優化表單,簡化辦事材料提交方式;與省發展改革委建立協同機制,對接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3.0,流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等共享數據,實現一個工程代碼申請地名命名,進一步減少辦事材料提交。二是進一步加強地名信息應用。基于浙江省內數據共享交換機制和地名地址庫建設成果,通過省數管中心平臺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4月至今數據被政府其他部門調用115748次。同時為公眾提供地名證明等辦事服務,4月至今已開具地名證明15897件。三是進一步拓寬地名文化查詢途徑。公眾可通過“浙江政務服務網”“浙里辦”平臺“地名地址查詢”模塊,快捷獲取相關地名所屬行政區劃、地名來歷含義、歷史沿革、地名文化等信息。
保護地名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浙江省依托中國·浙江地名信息庫,以鄉鎮、群眾自治組織、農村居民點、重要自然地理實體等地名類別為重點,開展鄉村地名信息提升完善,對地名的來歷、含義、歷史沿革等信息,進行查漏補缺、核實修改、補充完善,不斷提升鄉村地名信息的現勢性和準確性。同時將地名文化保護的著力點延伸至鄉村,指導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深入挖掘鄉村地名文化,保護鄉村記憶,守護村落文化,留住鄉愁,讓群眾“找得到回家的路”。例如,杭州市富陽區在全省開展鄉村“小地名”搶救工作,詳細調查場口鎮東梓關村小地名的方言讀音、來歷、傳說,家譜記載等信息,共收錄小地名179個,并繪制小地名分布圖。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