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善之為提升殘疾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李紅兵
按照國務院、民政部等部署要求,北京市在2016年全面建立了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六年來,北京市民政局始終堅持立足首善之區,做好首善之為,持續強化制度創新,夯實工作基礎,不斷提升殘疾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位推動,高標準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
2016年,市政府印發《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建立起政府領導、民政牽頭、殘聯配合、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堅持高標準首都福利供給保障,將所有低保、低收入家庭殘疾人,非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無業、老年、兒童、學生殘疾人一并納入生活補貼范圍,最高每人每月可領取生活補貼1245元;將所有一級二級殘疾人,三級智力、精神殘疾人納入護理補貼范圍,最高每人每月可領取護理補貼300元。
隨后,民政、發展改革委、財政、人社、殘聯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北京市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實施辦法》,細化工作流程,壓實工作責任。截至目前,全市兩項補貼已累計發放56億余元,年均惠及30余萬殘疾人。
創新引領,持續提升政策惠民力度
壓縮時限,提高為民服務的溫度。2019年底,市民政局進一步規范殘疾人兩項補貼工作流程,將近1個月的辦理時間,壓縮至最快3天完成。
下放審批權限,增強為民服務深度。鄉鎮(街道)直接受理申請,審核審批發放,簡化流程。雖然審批權限下放,但通過強化后臺數據集中比對系統審核、事中事后監管,確保補貼資金發放的精準高效。
跨省通辦,擴展為民服務的廣度。今年,在民政部的科學指導下,該市提前縝密準備,實現“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通州區率先完成了全國首例異地轉件,受到申請人的高度認可。
智慧驅動,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優勢
全面實現“業務辦理無紙化”“補貼申請網絡化”“資格校驗智能化”。
全面實現業務辦理無紙化。殘疾人兩項補貼服務對象全部建立電子檔案,不留紙樣。
線上線下皆可辦,一門受理,全城通辦。申請人使用手機或電腦即可線上提出申請,殘疾人“足不出戶辦補貼”“指尖就可辦事情”,“一次不用跑”成為現實。對于習慣窗口辦理的申請人,線下可到任意鄉鎮(街道)申請補貼,不受戶籍區域限制,全城通辦。
實現“零材料辦業務”。殘疾人僅憑身份證號即可申請補貼,信息校驗、資格條件審核、發放補貼、異常預警等全部通過部門間數據共享完成,“讓數據多跑路”,為殘疾人減負,為基層減壓。
多措并舉,提升業務系統數據核驗質量。以技術手段為支撐,不斷完善數據共享交換機制,確保數據精準有效。通過建立交換數據對賬機制,保證數據全量完整傳輸;通過建立交換數據環比機制,實時監控數據異常變動情況,防止錯傳漏傳;通過建立交換數據歸檔機制,確保數據隨時可查、精準追溯。
引入智能導辦。結合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和養老服務補貼津貼政策銜接問題,從細從實優化申請頁面設計,增加業務辦理“溫馨提示”,引入系統智能導辦,便于申請人精準選擇進入路徑,擇高選擇補貼事項,在高效便捷而人性化的業務申請流程中體現“智慧”。
進一步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部署,也是扎實推進殘疾人福利體系建設的新航標。下一步,北京市民政局將以貫徹《關于進一步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為契機,抓實政策落地,細化實施辦法,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堅持殘疾人利益優先、首善標準;抓實多方協同,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有效性、適應性,強化服務效能;抓實政策宣傳,做實惠民服務,同時全力實現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北京民政要在全國干得最好”的重要指示,緊緊圍繞“三個聚焦”“三個基本”,推動殘疾人福利事業邁上新臺階。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