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黨史學習教育  >  地方動態 > 正文

傳遞家的溫暖 照亮心靈歸途
——湖南建立完善精神障礙患者救治康復與關愛服務體系

來源: 中國社會報   時間: 2021-12-13  08:18

精神障礙患者的救治和康復服務是重要的民生工作。近年來,湖南各級民政部門把關心關愛這個特殊困難群體放在心上、落到實處,通過強化制度供給、提升康復服務質量、推進各方協同參與,形成了多維度、有支撐、可持續的精神障礙患者救治康復與關愛服務體系,有效促進了患者家庭幸福、社區和諧、社會穩定。

強化兜底保障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初冬時節,天氣漸冷,但位于羅霄山片區的宜章縣五嶺敬老院里卻暖意濃濃。60名患有精神障礙的特困人員,在醫生、護士和護工的組織下,有序走到病房外,鍛煉身體,享受陽光。

2019年,宜章縣將這所敬老院改造后升級為縣精神障礙特困人員集中供養中心,并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引入宜章縣仁輝精神病醫院的醫療團隊,對服務對象實行藥物維持治療、康復訓練及自理能力訓練。來自該縣關溪鄉沙市村的鄧某患有精神疾病,曾在家傷人毀物,因為家人年事已高無法照料,于2020年1月住進了五嶺敬老院。看到逐步好轉的兒子,他母親說:“壓在心里的石頭總算放下來了。”

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湖南各地正在加速完善特困精神障礙患者的集中照護體系。湘潭縣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專門優化特困人員中精神障礙患者的救治流程,與醫療機構聯合建立“縣特困人員精神疾病康復養老中心”,為這個群體開展治療、康復、養老等服務。

為了讓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庭享受到更多政策保障,湖南在推進社會救助改革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將低保保障范圍擴大到三級智力(精神)殘疾人,共保障7.13萬人。還提高照料護理標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將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對象由一、二級殘疾人向三、四級智力(精神)殘疾人傾斜,直接讓21.5萬多人受益。

與此同時,湖南還整合多部門資金加大救助力度,在臨時救助、醫療救助中對困難精神障礙患者采取“一事一議”,患者住院治療平均自付部分比例降至10%以內。

及時救助安置  開展“四個主動”服務

強化對“三無”流浪精神障礙患者這個特殊困難群體的救助安置,是城市精細化治理、人性化服務的重要一環。從2012年開始,長沙市民政局在所屬的第三社會福利院(市第九醫院)梅花分院里,建立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和100多畝的精神障礙農療康復基地,組建了一支由康復醫療人員、社工、農技人員、愛心企業、志愿者組成的跨專業服務團隊,為長期滯留的300余名流浪精神障礙患者開展治療與康復服務。

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院長賀吉清說,正是在這種不拋棄、不放棄,將繡花功夫做細做精的理念下,我們讓流浪到長沙且暫時找不到歸途的“三無”流浪精神障礙患者,感受到了家的溫度與社會的關愛,他們除了享有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外,還能很好地恢復社會功能,為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做好技能儲備。

長沙市提升救助管理溫度,是湖南全省服務“三無”流浪精神障礙患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省實施以“主動救助服務、主動安置服務、主動收治服務、主動尋親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四個主動”服務模式,在管理服務中見功夫、見情懷,為更有序、更安全的城市運行貢獻了力量。

據了解,湖南近年來通過加強與公安、城管等部門聯動,積極開展“寒冬送溫暖”“夏日送清涼”等專項救助行動,將城市街頭發現的流浪精神障礙患者第一時間送往醫院診療,目前共收治“三無”流浪精神障礙患者、三級以上風險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精神障礙患者5100多人;針對這個群體中滯留達到3個月的報公安部門申請落戶,目前已累計安置1756人;充分利用人像識別、DNA數據比對等手段,累計幫助包括精神殘疾人在內的638名流浪人員回歸家庭。

聚力康復服務  開啟回歸社會大門

社區康復服務是精神障礙患者擺脫疾病、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是精神障礙患者由醫院向社會過渡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湖南緊扣“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康復服務理念,探索多學科多專業融合發展的社會服務路徑,讓更多精神障礙患者奔向更好的明天。

這樣的探索在湖南已有15年。2007年,湖南省民政廳指導長沙市第三福利院建立“長沙心翼精神康復所”,搭建從醫院到社會的“中轉站”,由醫務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愛心企業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職業訓練、心理輔導、行為矯正、輔助教育、社交就業等支持。長沙心翼精神康復所主管羅月紅介紹說,這里的服務對象都是“會員”,工作人員都會以“同事”的身份為他們提供指導,內部的設計也是模擬工作環境,通過個性化、階梯式的康復服務,向過渡就業、融入家庭、回歸社會邁進。

小小(化名)是這里的首批會員。18年前,年僅17歲的他被醫院確診為未定型精神分裂癥,從此陷入出院、停藥、入院的循環,家庭不堪重負。在堅持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小小在家人的陪伴下走進康復所,開始了康復訓練。小小的爸爸說:“每天的進步也許只是往前走了一毫米,但長久下來,我們感受到孩子最大的改變是打開了心房,開始接納社會,在生活上實現了自理。”

正是這些點滴改變,湖南為恢復期的精神障礙患者找到了重拾信心、重拾健康、重構幸福的出口。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民政廳建立全省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孵化基地,編制《湖南省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會所服務規范》,組建由25名專家參加的專家委員會。截至目前,已依托城鄉社區、托養機構、福利設施等建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機構81個,發展康復會員2.1萬人,培訓患者家屬3.8萬人次,開發線上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平臺,實現了“醫院—康復機構—社區—家庭”康復服務體系的無縫對接。

注重協同參與  凝聚更多社會力量

精神障礙患者救治的短板需要政府補齊,也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愛與支持。湖南近年來注重協同參與,全省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服務工作向專業化、規范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為了將管理服務觸角延伸到社區、家庭,湖南各地組建由監護人、片警、康復員、殘疾人專干等參與的綜合管理小組,將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納入依法自治事項,定期開展入戶走訪。依托全省2069個基層社會工作站,對轄區內重癥精神障礙患者登記造冊,與專業志愿者一起,定期入戶開展精神關愛等服務。

同時,圍繞精神障礙患者治療和康復,積極培育公益慈善品牌。為了對貧困精神障礙患者實施長期救助,湖南省慈善總會于2017年建立“太陽光精神康復慈善專項基金”,4年來累計募集專項資金1000多萬元,救助精神障礙患者6000多人,惠及門診、篩查及健康科普20多萬人次。

此外,湖南各地還依托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培育關愛服務精神病患者的社會組織131家。湖南省四葉草慈善基金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致力于為貧困精神障礙患者提供救助,已投入2000多萬元,組建1600多人的志愿者團隊,累計資助7000多名貧困重癥患者入院治療。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