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點筑牢基礎 新起點再開新局 ——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綜述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增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推動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破解長期以來制約民政事業發展的基層力量薄弱這一“老大難”問題,自2017年起,廣東、湖南兩省率先在鄉鎮(街道)設立社工站,探索解決基層民政能力不足的可行路徑。2020年10月,民政部召開“湖南會議”,提出“力爭‘十四五’末,鄉鎮(街道)都有社工站”的明確目標。
令出惟行。這一年,全國各級民政部門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與中心工作貫通融合,政策、資金、人才加速聚合,東中西部齊驅并進,1.2萬余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建成、3萬多名社工就位,社工站建設正邁向“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新征程。
一場同心協力的攻堅行動
“湖南會議”深刻剖析了鄉鎮(街道)社工站為何要建、有何作用、如何來建,一場全國民政系統總動員、總攻堅行動就此展開。
——高位謀劃、黨政推動。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是一項事關民生服務的基礎性工程。民政部在推動過程中創新“五社聯動”服務機制,并將其納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也對社會工作發展和社工站建設全面布局。季度調度會和片會機制強化推進力度,《關于加快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的通知》作出發展指引。各級民政部門積極響應,主動爭取黨政部門支持,推動黨委政府專題研究部署、列入督查考核內容。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各地陸續將社工站建設列入當地“十四五”規劃和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深改委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內容等。“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省級財政安排3年補助資金近15億元。
——縱橫貫通、資源整合。各級民政部門用全局視野統籌謀劃,形成“一盤棋”合力。橫向上,20多個省份在民政廳(局)內建立了專門領導機制,協調各業務部門力量,共同推動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黑龍江省實行了專班包點責任制,將省級20個試點社工站包點到各職能處(室、局)。各地內外挖潛,形成了“財政專項預算+社會救助經費+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公益資金”的多元投入機制。各地在建站時運用集成理念,與社會救助站、養老服務設施、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未成年人保護機構、社區服務站等同建共享。縱向上,重慶、四川、福建、湖南等地探索建立三級或四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上到地市,下到村居,既強化服務統籌,又把服務觸角延伸到社區“最后一米”。
——政策引領、提質增效。以“十四五”末實現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為總目標,各級民政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密集出臺社工站建設專項及相關政策。近30個省份出臺了社工站試點實施方案或社會工作相關文件。湖北、內蒙古、河北以鄉鎮(街道)社工站為抓手,以“五社聯動”為統領,全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作為西部省份代表,云南省投入資金4200余萬元,已實現1415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領頭羊廣東和湖南兩省則繼續探索深水區。湖南省“新三年行動方案”面世,引領社會工作四級服務體系完善和專業服務提檔升級。
一份提升群眾獲得感的民生答卷
鄉鎮社工站建設是一項暖人心、聚民心的民生工程。社會工作與民政工作在這個基層平臺深度融合,社會救助、養老、兒童保護、社區治理、婚姻家庭等社會工作服務全面開展,服務的精準度、精細度不斷提高。
——民政履職更有力度。鄉鎮(街道)社工站聚焦民政主責主業,強化基層民政力量,有機構干事、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社工帶動社會組織、志愿者等資源,整合各條線惠民政策,聚焦特殊群體,助力“物質+服務”救助方式的形成、養老服務難題的破解,推動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城鄉社區治理、婚姻輔導等領域的服務深化。河南省發揮社工站平臺作用,啟動“我為群眾辦實事、慈善社工暖中原”系列活動,圍繞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開展了十項為民辦實事專項行動。社工還在洪澇災害、疫情防控中展現了積極作為。社工站強化了民政履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兜底保障更有溫度。社工扎根鄉鎮村居,走訪入戶收集群眾需求、鏈接社會資源、開展精神慰藉,切實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其中,困難老人、困境兒童、殘障人士、低保家庭是首要的受益者。社工協助解決生活照料、疏解心理情緒、協調家庭關系、提升信心能力、引導社會融入等,讓兜底保障更有人文溫度。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久隆鎮社工站為留守腦癱兒童小佳組織了由民政、村委會、親屬等參與的幫扶小組,落實殘疾人福利政策,還向其家人傳授殘疾兒童照料、急救、康復知識,協助居家安全改造,組織志愿者探訪等,提高了小佳的生活質量。
——基層治理更有效能。鄉鎮(街道)社工站參與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發揮專業服務優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社工根據居民需求調研和社區分析,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并通過強化居民社區主體意識,發掘居民骨干,運用民主協商、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方法,整合慈善公益等外部資源,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青年公園街道社工站創新“金點子”社情民意反饋機制,促進參與式社區治理。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有社工服務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搬遷居民適應、融入新環境良好,開啟了新社區的新生活。
一項深化民政事業發展的創新實踐
歷史時針指向新的刻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宏偉藍圖已經展開,民政鼎力扛起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重要職責。而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正是民政部門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作為。
——基層社會服務的供給側創新。基本民生保障,服務是基礎環節。民政部門推動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進行供給側改革,夯實基層社會服務平臺基礎,發揮專業優勢,增加社會服務的量、提升社會服務的質,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社工在基層主動發現救助對象,從“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社工整合各部門政策和資源,服務由單打獨斗變為協同作戰;社工為服務對象開展精神撫慰、能力建設,由過去單一的物質救助變為“物質+服務”的綜合型、發展型服務,由短期臨時的解困變為長效穩定的幫扶。民政部門優化社會服務供給結構的探索,促進了民生保障內涵和外延的拓展。
——基層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創新。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再到“服務型治理”,是理念的一次次更新迭代。鄉鎮(街道)社工站的建立,以及站點和服務進一步向村(社區)的延伸,帶動更多服務資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層。社工既回應居民個體需求,提供精準有效的專業服務,也開展社區內外的資源鏈接和綜融服務,通過專業化手法培育基層治理多元主體,提高居民參與能力、協商議事能力、自治動員能力。而由湖北疫后人群服務開啟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五社聯動”機制,成為現代社區治理的又一創新行動,必將在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中發揮積極作用。
——基層民政隊伍的賦能創新。社工站建設為基層民政隊伍全新賦能。社工站一方面吸納專業社工,招錄本土社工,擴容充實基層民政隊伍,提高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對基層民政工作力量進行專業化、職業化能力提升。如廣東、云南、新疆等地將現有的社會救助經辦人員、殘疾人專職委員、民政協理員、兒童主任等納入鄉鎮(街道)社工站統一管理使用,四川、重慶、浙江等地通過對社區工作者進行培訓轉化為持證社工。浙江省嘉興市更是通過“3+3”人才配備建立專業社工和本土社工的“傳幫帶”機制。在更多地方,則同步建立起了社會工作督導機制。專業化賦能有效彌補了基層民政力量能力不足的短板,民生兜底保障正從“兜得住”向“兜得好”轉變。
高起點筑牢基礎,新起點再開新局。廣大社會工作者依托鄉鎮(街道)社工站平臺,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的目標,在新起點上堅定前行,努力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