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眾“急難愁盼” 傾力辦好惠民實事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河南省民政廳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走基層、聽民聲,解難題、辦實事,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實際行動,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力筑牢返貧防線
河南省民政廳組織開展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特殊困難群眾走訪慰問活動,扎實開展低收入人口摸底排查工作。今年以來,共走訪慰問困難群眾16.6萬人次,發放慰問金3700余萬元,解決各類問題8836個,切實把黨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
為加強易返貧人口動態監測,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河南省各級民政部門積極摸排因疫情、汛情、重大疾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人員,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目前,全省有低保對象325.5萬名、特困人員49.1萬名。面對突如其來的洪災,及時撥付受災困難群眾臨時生活補助資金2億元,累計救助各類受災群眾201.1萬名。
傳遞關愛溫暖
用心用情用力破解民生難題
河南省將“關愛老人 享受美好生活”列入全省“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內容之一。省民政廳著力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立養老服務工作推進專班,印發23個省直單位落實重點項目的政策、任務和責任清單,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
據統計,2021年河南省下達近8.7億元補助資金,推動全省新建1000個社區(街道)養老服務機構或日間照料中心;利用省級福利彩票公益金3000萬元,支持開封、焦作、商丘、鶴壁4個市對1萬戶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下達中央和省級彩票公益金 1.2億元,持續實施以縣級為重點的特困供養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支持全省特困供養機構(敬老院)建設、配備護理型床位和康復設施設備。
在開展“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工程”中,河南省民政廳推動孤兒助學政策逐步向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拓展,對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學校和專科學校等高等院校就讀的,以及2021年參加高考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進行摸底,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納入保障范圍。針對部分籌措資金較為困難的市縣,省民政廳協調省慈善總會出資100萬元提供兜底保障,確保每人每學年資助標準不低于1萬元。
為增強困難患者生活幸福感,河南省民政廳聯合中華慈善總會實施慈善贈藥項目,目前受益約1.7萬人次,發放藥品價值2億元。聯合省人民醫院實施脊柱側彎慈善救助項目,已救助困難群眾82人,發放救助金163.43萬元。
河南省民政廳指導市縣民政部門加快實施殘疾人康復服務項目,安排專業人員到殘疾人集中的地方進行取型、制作康復輔助器具,開展康復訓練,依托專業社工為服務對象及其家屬提供心理咨詢等服務,實現“殘疾人康復服務”從“等人被動服務”向“下去主動服務”的轉變。
深化政務服務改革
提升便民效能
河南省民政廳開通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業務。截至目前,全省共辦理“跨省通辦”業務申請40例。同時,穩步推進全國內地居民結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工作,截至10月底,全省結婚登記“跨省通辦”共辦理結婚登記1962對,其中跨區登記594對、跨市登記1256對、跨省登記112對。積極開展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指導各地利用人像識別、DNA比對等技術手段開展尋親工作,大力推進站內照料和長期滯站人員落戶安置工作,切實提升照料服務水平。
在“我為企業減負擔”專項行動中,為優化營商環境,河南省民政廳部署開展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專項清理整治工作。全省共有384家行業協會商會推出減免收費舉措,減輕企業負擔5903.28萬元;174家行業協會商會推出降低收費舉措,減輕企業負擔1114.52萬元;640家行業協會商會規范了會費標準和程序,減輕企業負擔1058.96萬元。
在“保護地名文化、記住美麗鄉愁”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中,河南省民政廳完成《河南省黃河地名文化故事選編》的編輯工作,編印《紅色印記——新鄉紅色地名故事》《湯陰紅色地名故事》等一批地名故事書籍,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地名的來歷緣由和意蘊,進一步營造地名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同時,增補完善鄉村地名信息5.14萬條,征集1241個紅色地名作品。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
共創美好生活
在開展“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中,河南省民政廳按照“環境設置合理化、服務內容便民化”工作標準,持續推進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和“一有七中心”規范化社區創建,切實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截至9月底,全省已建成社區服務指導中心6個、社區服務中心1964個、社區服務站46388個、社區專項服務機構和設施819個。同時,省民政廳指導城鄉社區以推進移風易俗作為著力點,深化婚俗改革,成立紅白理事會,實現紅白理事會村(社區)全覆蓋,將婚喪陋俗、天價彩禮的治理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規范婚喪事宜辦理標準。
為進一步夯實筑牢基本社會服務基礎,河南省民政廳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開展了“五社聯動、情暖基層”行動,加大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指導力度,積極推廣漯河市、濮陽市等地典型經驗,扎實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同時,引導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機構、志愿者及其他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依法有序參與災后重建和疫情防控工作。據統計,今年全省有192家社工機構參與防汛救災工作,參與社工7580名、聯動志愿者28.2萬人次,累計服務群眾65.2萬人次。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